第二百九十七章毒士贾诩
贾诩!
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军事战略家,轻骑将军贾龚之子。
举孝廉出身,起家郎官。进入武威郡守张奂账下,成为军司马董卓部将。
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两次献计打败曹操,跟随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力主决战。赤壁之战前,主张安抚百姓,反对劳师动众讨江东,没有得到采纳。
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献上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后,拜太尉,册封寿乡侯。
反对曹丕征吴,没有得到采纳,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
《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可以说,贾诩在汉末三国中的谋士中,都能算得上是前五的谋士。
贾诩在后世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毒士!
此人有大才,只不过贾诩的计谋太过毒辣,而且全部都是出自于自保为前提,也就是说他的每一个计谋不是为辅助之人而献策,而是在为自己最为有利为前提。
吕布现在要兵有兵,要将有将,但是直到现在,他都还没有一个谋士,这是让他很是无奈的事情。
这时候的谋士大都已经有主了,要么就是还没长大,比如猪哥,丑哥。
所以现在知道了贾诩的消息,吕布是万份的高兴,这位可是真正的狠人,可以说东汉混乱百年与其有直接关系。
如今,贾诩投入自己帐下,那会怎么样呢?
若是真的能够获得贾诩的投靠,那他为今后争霸天下也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毕竟有贾诩在的话,先不说取不取纳其计谋,至少来说也不怕别人的算计,吕奉先相信,以贾诩的智谋定然可以看破别人的阴谋诡计,而最大的问题,是其会不会为自己所用?会!一定会!吕奉先自己已经给出了一个最佳的答案,不为别的,就为贾诩那中自私谨慎的性格,为了自己可以出卖天下的风格。
想到这里,吕布便对张辽说道:“请此人过来。”
张辽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说道:“诺!”
很快,张辽便将人带来了,吕布仔细的看了看,发现贾诩与他想象的差别很大,在他想象中既然成为毒士,那么贾诩应该是阴险狡诈才对。
可眼前这人,年龄大概四十岁左右,样貌不俊不丑,眉宇间透着一股智谋之光,哪怕现在是阶下囚,也没有身为阶下囚的屈辱,一脸坦荡,
而来到屋子之后,反而略带探索之意的看着主座上的吕布。
还真是应了那句,有本事的人面临大事都是面色如常,临危不惧。
吕奉先摸着下巴想了想,决定还是要与贾诩好好谈谈,看看其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般厉害,而是真的话,必须要让其为己所用。
吕布现在可比原来的吕布要厉害的不止一个档次,但是即便如此,争霸天下也不是绝对的武力能够打下来的,项羽就是一个例子,吕布自己也是一个例子。
“草民贾诩见过温侯!”贾诩拱手说道。
“哦?原来是文和先生,不知道文和先生想要见本侯作甚?”吕布明知故问道。
贾诩淡笑着说道:“草民闻温侯麾下还没有主簿,特来为温侯分忧。”
吕布闻言虽然早就有了心里准备,不过在听到这话的时候,也是万份的高兴,只不过面上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问道:“本侯麾下猛将如云,士兵如雨,不知道先生想要如何为我分忧?”
贾诩看了一下吕奉先,虽然其外表表现的非常轻浮,但是一双眼睛却透着戏谑,他明白这是吕奉先在考验自己,他何其聪明,淡淡的道:“这行军打仗靠的不是蛮力,而是靠的头脑,难道您没有听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道理?何况,我虽然可能没有温侯手下兵将勇猛,但是靠我的头脑,只需一条妙计,就远胜过千军万马。”
“哦?!看来你很自信。”吕奉先看了一眼贾诩,与外表的平凡不同,双眼之中却是透着自信与睿智,豪爽的笑了笑,说道:“那本侯倒是想要问一问先生,本侯下一步该如何做呢?”
贾诩深知这是吕奉先在考验自己,不过这对于他来说太过简单了,便说道:“温侯现在要做的就只有两件事。”
“哦?哪两件?”吕布好奇道。
贾诩严肃的说道:“第一,收拢西凉兵和汉军,将长安城的兵权握在手里。”
“那第二件呢?”
“杀司徒王允!”
吕布闻言哈哈大笑起来:“文和果然深知我心,先生快请入座!”
贾诩有些诧异的看了看吕布,然后恍然道:“原来温侯已经想到这一点了,倒是诩多言了。”
吕布摆了摆手说道:“文和高看我了,杀王允我虽然知道,但是怎么杀却没有一个头绪,到时候还要请文和不吝赐教了。”
贾诩连忙说道:“为温侯出谋划策,此乃诩之本分。”
吕布闻言,心里有些不甚满意,老子都这么对待你了,你居然还不认主,不得不说,这些谋士还能难收心。
不过吕布面上还是万分高兴的说道:“好,得文和一人,胜过千军万马啊,哈哈,今日当浮一大白!”
贾诩自然明白吕奉先一番话的意思,分明就是要招募他,说实话,贾诩之前想要投靠吕布,第一是为了活命,第二便是为了临时有个出路,在之前可是没想过认主的。
不过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他现在是真的被吕布的真诚给打动了。
况且他也发现这吕布和传闻中的吕布有着很大的不同。
传闻中,吕布先杀丁原,后杀董卓,乃是专捅义父的莽夫,现在看其谈吐举止,虽然不是十分得体,但却也是有人主之像。
况且现在吕布明摆着招揽自己,自己要是拒绝的话,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想到这里,贾诩站起身来,对着吕布深深的一拜道:“诩,有幸得温侯看重,敢不效死命,诩,见过主公!”
“文和!不必多礼。”吕奉先赶忙扶起贾诩,他内心里却也松了一口气,自己终于已经组成了一个班底,忍不住笑着道:“得文和相助,让我真是如虎添翼,今后大家都是自己人了。文远,你去军中宣布,文和今后就是我军军师,他的话就是我的话,谁敢不听,定斩不饶。”
“是,主公!”张辽看了一眼贾诩,他不明白为何吕奉先为何会对一个名不经传的家伙如此礼遇,同时也证明了此时的吕奉先绝对是求贤若渴,自然点头领命。
“文和!机会难得,今晚我们就好好谈谈。”吕奉先见到张辽离开,拉着贾诩的手,虽然有一些肉麻了点,但是却效果甚佳,贾诩已经感动的不行,来到卧榻旁边,他笑了笑道:“文和请坐,刚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后军中大小事务,文和可以与文远多多协商,他有将帅之才,领兵很有一套。”
“主公!这是文和应该做的。”贾诩坐在卧榻另外一侧,见到吕布在泡茶,更是感动,道:“刚才那位将军就是主公所说的文远将军吧?确实是难得的将才,恭喜主公了。”
说了几句之后,吕布便对贾诩说道:“有一件事情,之前一直想要去做,只不过我并州军中没有人能够欧升任,现在有了文和,此事便可以做了。”
贾诩有些好奇的问道:“不知是何事?”
“长安城乃是皇城,长安百姓有着百万之巨,可是现在粮食却不足以供给我麾下几万大军,强行纳百姓之粮,恐会引起民变,也会失了民心,所以我打算让文和去负责屯田之事。”
只见贾诩面露不解之色看着吕布问道:“主公,不知何为屯田。”
看着一脸不解之色的贾诩,吕布微微一愣,随后便明白过来。
虽然屯田最早是出现在汉武帝的时候,但是由于当时屯田规模小,而且基本都是在边关,因此具体细节没多少人知道。
真正让世人知道屯田的,还是在后来的曹魏,所以现在的贾诩不太清楚也是十分正常的。
想明白之后的吕布,道:“本侯见百姓之中时常发生易子而食这种惨剧,十分的痛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本将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让本将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
“所谓屯田,分为两个方面,即民屯与军屯,民屯每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之后,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同时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至于军屯,则是以士兵屯日,六十人为一营,闲时操练、忙时耕田。”
贾诩听完眼前一亮,不同于武将,作为文臣的他可是立刻便领悟了这屯田之策。
如果能够顺利执行下去的话,将来会有多大的好处,可以说从今往后,不但不用再担心粮食的问题,连兵源都不用再担心。
“主公此屯田之策大秒,如此一来,我等不但从今以后不用再为粮食的问题发愁,更可以召收各地的流亡百姓来我关中,组成民屯,收容的越多,主公麾下可战之兵就越多,如此一来,长久之下,主公的实力将会远远超过天下其他各路诸侯。”
贾诩越说越激动,跟着这么一个前途光明的主公,怎么能让他不激动,满脸敬佩和叹服的看着吕布。
贾诩不愧为顶级谋士,吕布只是提出了屯田的想法,他就能想出此屯田之策未来所能带来的一系列的好处。
对此,吕布丝毫不感到羞愧,虽然是抄袭的别人的,可是在此时没人想到的时候,自己拿了出来,那就是自己的。
“诸位,在我看来,大汉之所以衰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朝中无贤明之臣,一国无贤臣,则国衰。对此,我准备颁布招贤令!”
招贤令,可谓是历史之上的曹操,最为令人瞩目的一个政策了。
因为这个招贤令,打破了自西汉建立以来,上层人士只有世家出身才能担任的情况。
而且,也是因为招贤令的存在,使得曹魏势力,不管是前期、中期、后期,其内部人才的出现都远远要比其他的势力要多的多。
而招贤令在经过时间的改变之下,最终则是催生出了科举制,彻底的打破了以往的权利金字塔。
从此之后,寒门出身之人,同样也能因此当上高官,为国效力,可以说,招贤令的影响是深远的。
贾诩当然很清楚招贤令这三个字将来所能带来的好处,毕竟在历史上,贾诩就曾经向吕布郭汜等人进言过让其招贤纳士。
只见吕布负手而立,朗声道:“在此大厦将倾之时,乃求贤之急时,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既然已经抄袭了曹操的屯田令,吕布也就不在乎再把曹操求才三令中的举贤勿拘品行令给拿来用用了。
吕布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伊挚、傅说都出身于贱民,管仲是与齐恒公敌对的人,都因为得到重用而使国家若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