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人的自我怀疑,可能集体发生,通过诱导方式。这是灯塔始料未及的。”
———《复制人生理及心理初探》作者林慕白
张寻宁从后面闪出,对着两台扭捏前行的机器人开火。轻易将其打成碎片。这支枪,完全没让他失望。他拉开枪机,可以看到里面的晶体,颜色变得更深了一些。
地面再次剧烈地左右摇晃起来,这次持续时间很长,似乎整个基地,挣扎着想要脱离地面。
张寻宁站立不稳,根本无法前行。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看了看表,奇怪的地震,可能与林司令的登陆有关。按照他的估算,第一批部队,可能就在凌晨时分上岸,为装甲部队登陆,做前期准备,现在时时候不多了。
舟山以西海面上,几十只冲锋舟正在快速逼近摊头。如张寻宁所预料,林司令的最后决心已经下达,现在他要将第一批特种人员送上去。
当然还不是主要进攻兵力,而是空中突击部队和工兵。突击旅由直升机运载,此时还在空中,等待空袭评估。装甲工程兵,则先行上岸。他们的任务,是为坦克开辟通道。
灯塔在岸滩上布置了被称作“海螃蟹”的自控地雷,那可不是中国军队使用的那种依靠触发或者简单磁引信的武器,而是一种会根据态势、敌情,自行更换阵地,自行靠近目标的鬼东西;必须非常专业的工程兵才能解决它们。
早十几年,装甲工程兵,还只是负担修路架桥的工作,但是现在装甲工程兵非但是战斗单位,还是突击矛头。
很多年前,基于对灯塔武器的研究,普通单兵加上动力装甲,成为了未来超级士兵的一种研究方向,但是如同一切新军事变革的起始阶段,发展脉络任然是不清的,而可以借鉴的,只有灯塔。在技术圈,保守势力总是很强大,且对潮流有天生的畏惧。
最终,这种组合并没有在所有步兵中展开,理由是实战效能还有待实战检验。唯独工程兵在这一轮技术浪潮中,走到前面,因为工程兵需要大量负重,以及必要的装甲防护。最终,前线指挥官发现,这些兵力非常有用,而装甲工兵的任务,也不断地拓展和延伸,最终成为了进攻兵力。
现在,这些工兵们,必须在坦克上岸之前,在滩头和碉堡群废墟间,建立通道,而选择的进攻时间,在东面太阳升起,这样就可以避免日光,干扰夜视仪。
滩头后面上的火力,向他们密集开火。
林司令员的登陆场选择的太过理想化,他在31个预设登陆场中,选择了水文、地理、宽度、纵深等条件匹配后,最佳的6个,是人就能猜到进攻会在这里,更何况对手不是人了。现在的登陆部队,就必须承受面对疯狂反扑的火力。
尽管空军已经提前摧毁了沿岸碉堡群,但是那些巨大的断垣残壁,仍然成为了马克IV极佳的掩护。它们从地下掩体走出来,开始了拼死的阻击。
敌人反击比预料的猛烈,身穿外骨骼的工程兵,从冲锋舟两侧翻身下船。然后必须在水中,完成翻转,稳稳站立到海底。
虽然重心帮助工兵们完成这个动作,但是不是百分之百,如果在海底跌倒,这部436行动力装甲,就很难独自站起来。他们穿着的436型动力装甲,仿制自灯塔最原始的LM601型,可使用的助力关节更少,很多反关节动作(比如向后支撑身体),不能再液压助力条件下完成。
士兵们在水中使用氧气瓶呼吸,然后一步一步行走上岸。瓦砾后面的马克IV,此时正集中攻击小船,不太注意从水里冒出来的散兵。
上等兵肖勇踩着沉重的步伐,在海底行走。他是第一次参加战斗,没想到就轮到了反攻。他左右转头,观察战友们的位置。根据预先上级的交代,所有人必须尽量散开,避免集群上岸,那样容易被马克IV当成优先目标。
微光夜视仪在水底的能见度,不超过20米。敌人的迫击炮弹不间断落在水中,搅起泥沙,使得这个理论能见度,大打折扣。
一条机器鲨鱼,从他边上游过,不知道什么没有选择他,而奋力拍动尾巴,转向远端的四级军士长。
灯塔在舟山的爪牙正在瓦解,桥头堡无论如何都会建立起来,区别在于,伤亡多大,以及谁会活下来?
灯塔的单位总是优先攻击技术单位,上等兵显然不代表技术,尽管所有参战者都没有军衔标志,但是灯塔的单位总是有自己的一套识别方式,找到重要目标。
军事长并不躲闪,他抬起左手机械臂挡住钢铁鲨鱼合拢的巨口,同时腾出右臂,从前臂上,弹出一柄两尺长的锋利长刀,狠狠捅过去。
那实际上是消灭灯塔制导地雷的特殊装备,但是用途很多样化,你可以认为它是链锯、长刀、工兵铲、探雷器,干扰天线或者铁丝网切割钳。这是这一代工兵特有的武器。今天,它可能还会获得了鲨鱼开膛者的新名称。
仿生鲨鱼的腹部,被切割开巨大的切口,它扭动着沉到海底。
肖勇目瞪口呆看着这一幕,看着士官长转向他,一脸的严厉。如果海底能说话,此刻他应该是在骂人。出动前,士官长交代过:这套笨重的动力甲,在水里还会格外迟缓,所以行动不得有任何的迟疑。任何停着不走的人,都是在等阵亡通知书。
肖勇迟缓地转过头,继续机械地向前走。
马克IV发射的弹药,射穿海水的声音,犹如冰雹击中房顶。弹头入水后迅速失去能量,可以看到那些弯曲的弹道,在身边乱窜。
没有人知道,弹道在水中转折的规律,有时候它飞向你,却会突然莫名转向,有时候情况却相反。
肖勇必须控制呼吸,他知道马克IV会盯着水面冒泡的区域射击。
中国军队使用的动力装甲,感应配力十分落后,简单说,使用者必须非常规范地迈出步子,才能背负重前行,任何急转、闪躲,以及非标准动作,都可能会导致动作卡在某个位置上,无法输出动力。
这套436型几乎全是毛病,除非你穿过435型,否则找不出任何值得赞美的地方。
军士长率先走出海面,昂首向前挺进。他没有浪费时间徒劳地躲避,灯塔早就清理过射界,海滩上没有任何大到能遮挡他的障碍物。他径直走过海滩。不断转动头部,这是他唯一可以灵活运动的部位。
左眼部位的瞄准环,不断扫过目标。右手按着扫描按钮。
一部从被打坏的碉堡后面走过的马克IV成为他的第一个目标,他转向移动的敌人,站立在枪林弹雨中一动不动。
完成锁定,需要稳定跟踪目标长达3秒钟。此时,肖勇,从水里出来,目击了整个过程。
战场上的时间如同似乎定格,几千件互相开火的装备,以及连续的爆炸,成为了不相关的存在,这里只剩下军士长和它的目标。马克IV注意到了不对劲,迟缓地转过30。
一枚导弹已经从动力装甲背后发射了。几乎90度飞上空中,然后转头栽下来。它的焦平面导引头,迅速匹配到了锁定目标。
“轰”的一声,肖勇正面的火力支撑点被摧毁。他呆呆地看着这一切,完全忘记了上岸后的使命。
“蠢货!”军士长微微侧过头(这套动力装甲,实在不允许他转动太多),“看戏啊,这里就是A通道,立即发射排雷索。把那些鬼东西赶出来。”
“是!”
肖勇一下子如同捡到魂一样,想起了反复训练了100遍的那套动作。
穿着这套,行动僵硬如同靶子一样的装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负重250公斤上岸。他的背后发射架上,没有时髦的反坦克导弹,而是开辟雷区的导爆索,装甲工程兵就是来干这个的。
他转向前方混凝土缺口,可以看到后面若隐若现的敌人周视镜在移动,又是一部走动的马克IV,空军承诺歼灭摊头兵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碉堡群炸成了粉,这些东西还是不断钻出来。不过那不是他的目标。
他微微蹲下,控制弹道,然后按下手边发射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