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再次打赏^_^
克里姆虽然是阿拉伯联邦的领袖,但他更是一个摩洛哥人,虽然性格强硬,也并非完全不懂变通,眼看再打下去摩洛哥人难免要将血流干之后,克里姆终于无奈地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而盟国的领袖们也意识到,虽然光靠武力也未必就不能灭掉阿拉伯联邦,但是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足以令盟国再没有足够的力量最终战胜德日两国,于是经过罗斯福反复劝说,立场强硬的丘吉尔终于同意对原定的谈判条件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这就为双方的谈判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阿拉伯联邦同意退出轴心国阵营,不再与盟国为敌,并且允许盟军的飞机和舰艇利用摩洛哥(只限于摩洛哥)的机场和港口,但只是保持中立、不会加入盟国一方对德作战,这样也算对得起这些年来德国对阿拉伯联邦的帮助,不至于被人指责忘恩负义。
此外,由于石油出口是阿拉伯联邦最大的外汇来源,因此克里姆坚决不同意停止对德石油出口,也不同意停止从德国进口工业品,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且还不断赊给、甚至是送给盟友大量的石油,如果不卖给轴心国的话,阿联的石油就只能卖出白菜价、甚至根本卖不出去了。而阿联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很多工业品、特别是机器设备还是需要大量进口,如果将从德国进口的路子完全卡断了。克里姆很担心美英到时候拿这个来卡阿联的脖子
对此,罗斯福解决的办法十分简单,那就是不计成本地高价购买利比亚的原油,逼德国也跟着提高进价,以抬高德国进口利比亚石油的外汇成本,同时以白菜价向阿拉伯联邦出口其需要的各种工业产品,让德国出口的商品在阿拉伯联邦根本卖不出去,逼其只能用硬通货来买油。
以德国政府本就不多的外汇和贵金属储备,要花几倍价钱购买那么多的原油,最多只能够坚持一年。而如今财政日益紧张的美国政府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至少比德国要好得多,因此这一招伤人又伤己的伎俩着实让德国人吃了大亏。
现在北欧已经被盟军解放,罗马尼亚也受到了巴尔干联邦军队的巨大威胁,如果北非的石油来源也断掉的话。德国就仅剩下本土、奥地利和法国等地总计不到1000万吨的年产量。即使让煤制油的产能完全释放。成品油的年产量也很难超过1500万吨,这跟光是一个美国就有2亿多吨石油年产量的盟国相比,差距委实太大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之前德国的石油供应一直远比历史上充裕得多,过惯了富日子的德国政府因此大力建设机械化部队,而海军即使已经元气大伤、规模依然远比历史上大得多,再加上发展更早的石化工业,导致这个时空德军对油料的需要量远非历史上可以相比,在这种情况下,1500万吨石油完全是不够的,而且这还没有考虑盟军战略轰炸的影响
当然,花好几倍价格收购自己并不怎么需要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对美国政府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财政负担,在罗斯福已经不敢继续紧逼金融寡头的情况下(否则罗斯福就要步林肯的后尘了),这个负担只能转嫁到相对来说比较好欺负的美国中产阶级和工薪家庭身上,结果罗斯福的国内支持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幅下滑,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也愈演愈烈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美国政府自然也要给阿拉伯联邦上点眼药,于是谈判中美方代表要求克里姆接收一些犹太移民,克里姆虽然知道犹太人投机和卖国的恶名,但自信可以控制得住,又慑于盟军的巨大压力,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要求。
然而,从此开始,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如潮水一般涌入阿拉伯联邦,特别是向“圣城”耶路撒冷附近集中,给阿拉伯联邦埋下了一个不小的隐患,克里姆活着的时候确实能够控制得住,甚至还让那些妄图复国的犹太人一次次地复出了血的代价,但他后来终究还是死于极端分子的刺杀,而这颗炸弹也就不可避免地很快引爆了
进驻了摩洛哥北部的机场和卡萨布兰卡的港口设施之后,盟军很快就夺取了葡萄牙与西班牙南部的制空权,并在不久之后便于葡萄牙西海岸登陆,实力有限的葡军在盟军强大的海陆空三军协同攻势下迅速崩溃,不到十天工夫,葡萄牙就换了新政府加入盟国。
而西班牙的实力虽然相对要强很多,但是当初内战和北非及直布罗陀等历次战事所造成的的巨大损失至今都没完全弥补过来,因此佛朗哥的军队虽然在北撤的隆美尔军团帮助下竭力抵抗,却还是不可避免地丢失了大片土地。虽然后来小胡子又增派了30多万援军和数千架飞机将盟军给推回了西班牙南部的狭窄地带,但这个时候已经被盟军占领的直布罗陀却因为有坚固的要塞在,已经几乎不可能再抢回来了,这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西班牙的南端多了一根拔不掉的钉子
占领直布罗陀之后,直布罗陀海峡这个地中海的入口就彻底落入了盟军的掌控之中,盟军的舰队由此可以深入地中海,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沿海择地登陆,德国根本就是防不胜防。
而这个时候,见势不妙的土耳其政府不愧是骨灰级的墙头草,果断地宣布倒戈加入盟国对德宣战,由于土耳其之前打的都是苏联,与美英并没有结下大仇,而且罗斯福与丘吉尔也有心在战后利用土耳其来牵制苏联,于是没有提出诸如惩办战犯之类的任何要求就同意了土耳其的加盟,将一直想着干掉德国就回头解决土耳其的斯大林气得够呛。(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