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破产的情况下先是被选中获得了赐福,接着又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落魄的黑石春十分兴奋,整个人从临水城圣堂走出来时都是飘得。
神赐者的身份被教会正式承认,原本还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瞬间就翻身了。一下就成为这个社会上的上等人。
不过此时的黑石春倒也并未因此就花天酒地无所事事。他还是记得他先前向蓝袍女巫做出的保证的,更是记得在昨日夜里那威严声音对他说的话。
“吾要你用吾赐予你的这些知识去拯救吾的信徒,你当成为良医!”
从小就经受长辈和周围权威们的教育,“是伟大的真神赐予了我们一切,是伟大的真神庇护了我们,让我们不受邪恶的迫害。我们的一切全都源自于伟大的真神,一定要全心全意的敬奉为的真神,不可以对伟大的真神有一丝一毫的不尊重。”
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别看黑石春昨天的生活还落魄不堪,但他对于真神,却仍旧怀有百分百的尊重与百分百的服从。
因而他不敢忘记那威严声音对他所说的每一个字。于是等到他从临水城的圣堂中出来以后,心中虽然兴奋的无法用语言形容,可他这个医生却还是照常开始了工作。
所以城市中一些有权势的便就在第一时间找到了他。
他的神赐者身份被确定了,城市里面有权势的人都知道。伟大的真神赐予了他超脱这个时代的医学知识,这自然就让黑石春的身上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城市中有权势的人因此就想结交他。
毕竟有权势的人见识上是要远超底层平民的。他们很清楚,对神的虔诚信仰并非包治百病。而至于被册封的女巫们所施展的治愈术,最大的作用也是治愈外伤。
一些慢性疾病,或这个时代的绝症,治愈术也是没办法治疗的。那么为了能让自己活得更久,享受更多的世间美好,有权势的人自然就希望自己可以从黑石春这个神赐者这里得到更多的保障。
如此一来,黑石春的名声也就逐渐在上层传播开了。渐渐,临水城中的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近乎可以治疗全部疾病的“神医”。且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从不施展任何超凡手段,就只是靠调配各种各样的草药。或用工具从草药中提取某些物质。
他的名声因此传的越来越响,没过多久,就连羲和的王国都知道了他。
如今的羲和国王仍旧是羲王十三世——羲岚。作为王,他治理这个国家已经有三十五年了。时间也因此使得这个曾经年轻的国王陛下变成了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
所以当他知道临水城的黑石春拥有神所赐予的超脱这个时代的医术后,便也就用十公斤金子,将黑石春给请到了王宫为他治病。
然后黑石春通过调理和药剂的双重手段,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果然也就将疾病缠身的羲岚治好了。羲岚为了感谢他,就大方的又给了他十公斤金子。
他得以用这些金子在羲和的都城开了一家很大很大的医馆,他的名声也就在整个羲和与部落中广为流传。
医术原来也可以获得名声,获得利益。
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也就找到了黑石春。他们全都抱着学习医术的目的而来。一时间,医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人就是这样,本性逐利。
所以才会有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先前的时候,人们鄙夷医生,瞧不起这个行业。甚至说“宁愿做驯兽师被狮子咬死,也不管做医生饿死”,其根本原因,也不过就是因医生赚不到钱而已。
可现在,有了黑石春这个榜样,人们方也就明白,医生也是可以赚到钱的,而且还能赚到很多很多钱。这样一来,人们对于医生这个行业自然就没有先前那样的抵触心理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黑石春的神赐者身份。这是黑石春能够打开局面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样也是医生这个行业被社会所承认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他的神赐者身份表明,伟大的真神对医生这个行业是抱有鼓励态度的。
有句话说的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真神,作为绝对的最高权力者,祂即便是在不经意间所表露出的喜好,也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观念。
“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便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别看梁天并未在大众面前真正表露出自己的看法,可把侍奉祂当成第一要务来做的教会,却也在第一时间就成了鼓励医学发展的急先锋。
甚至一些蓝袍女巫和黄袍女巫以及一些聪明的圣堂武士和部落勇士更是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了鼓吹医学的“证据”。
“原来在最初的时候巫与医是不分离的,医生和被册封的女巫有着同样的地位。”
那教会那恐怖的宣传机器的作用下,一时间,这句话也就在整个人类社会流传开了。医生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真正被提高了。
也不再被人看不起,甚至冠以“无信者”这样的恶名了。
只是即便如此,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影响,绝大多数的底层信徒仍旧没有看医生的习惯。因他们仍旧无法承担这样的高昂费用。
因而面对疾病,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就仍旧是祈祷。而至于医生,也就因此成了一个专门服务于上层社会的代名词。
而对此,神也没办法了。毕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底层信徒的生活过的并没有那么好。每天的一日三餐仍旧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了极大压力。
这令他们对疾病这种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是没有丝毫承受的能力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切,唯一的办法也就只有不停的发展这一条路可走。
提高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这至关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