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午膳,张小辫儿便起身辞别了师父,依依不舍地出了宅门。
临行前,李长清特意将他叫到身前,给了他两件法宝和一枚传讯符,叮嘱他万一遇到危险,可借此通知自己。
经过道人一上午的开导,张小辫儿虽然已有了些心理准备,但到了真动身时,心中还是不免有稍许忐忑。
那白塔真人毕竟是塔教教主,生性残虐,冷血无情,身上到底有什么诡异手段谁也说不清。
此去它身边卧底打探,还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
张小辫儿走的时候一幅沙场赴义的模样,头也不回,颇有几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魄———
直到被道人一脚踹在屁股上。
“这臭小子,还挺会装,这次让他去是选对人了!”
李长清望着张小辫儿的背影消失在巷尾,忍不住笑骂一声,转身回到了屋内。
张小辫儿扮作打杂小厮混入提督府将会发生什么,暂且搁下不提。
时间流水般转眼而过。
很快,便来到了第二天的傍晚。
在这期间,李长清早已通过在灵州城中四处走访,了解到了关于塔王寺旧址的一些传说,还亲自走访了一番。
但可惜,始终没发现什么奇特之处。
据茶铺里的那个伙计讲,这灵州城中在几百年前,有个寺庙名为塔王寺,寺中有座宝塔,壮伟辉煌,高可入云,被视为天下群塔之王,因此得名。
传说中,这座宝塔不仅常年为佛光笼罩,塔中还常有精怪藏纳,因此,便屡屡有一些耸人听闻的异事发生。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塔见”奇观,此异象又被叫做“云中塔影”,与城南娄氏槐园并称为灵州两大怪谈!
但到底“塔见”异象究竟是什么,城内众说纷纭,都是各说各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只因这奇观一甲子中仅会出现五次。
以往每相隔十二年,灵州城附近的山上就会升起白雾,日光照到上面,便随即显现出无数古塔的影子,这些塔影大小不一,倏忽万状,前边一座消失隐去了,下一座才会紧接着出现。
那茶馆伙计说,他曾看过塔影最多的一次,只在半个时辰之内,就陆续出现六十四座宝塔的身影!
传说那是数千里之内的各处的名塔有灵,都前来朝见灵州塔王。
李长清原先以为这种“塔见”奇观应该是一种罕见的海市蜃楼。
很可能是因为塔王高得出奇,一旦有日光将灵州古塔的塔影投射在云层上,便会随着空中聚集的云气变幻不定,所以塔影也随之变化。
说白了就是一种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并不足为奇。
但他在详细追问之后,却改变了这种想法。
因为“塔见”奇观出现的时候,灵州城中的塔王早已毁于战火,不复存世了,所以“海市蜃楼”的解释并不靠谱。
不过究竟如何,今夜一探便知。
.........……………
傍晚,日暮西沉。
李长清早早离了府宅,前往塔王寺的旧址。
这次行动,他是孤身一人,元宝因尚未苏醒,被他留在了府中。
塔王寺的旧址坐落在城南的一片屋舍旁,里娄氏槐园并不算远,所以附近住的百姓并不多。
李长清走到那时,远远地便望见有一大群人围成一团指指点点,不知在看什么东西,议论之声沸沸扬扬。
过不多久,不知发生了什么,围观的人群忽然受到了惊吓,轰地一下散了个干净,露出了地上一条宽可蔽牛的大裂缝!
漆黑狭长,不断往外冒出一股股阴森森的白雾。
别人没有感到什么异样,李长清却感受的很清楚。
就在刚才,地表深处忽然震了一下,虽然很轻微,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晴天霹雳!
之前在裂缝处围观的百姓被突然涌出来的云雾所惊,以为地底有妖祟作乱,纷纷作鸟兽散,或回家或报官去了。
顷刻间,塔王寺附近的街巷变得空空荡荡。
李长清是唯一知道内情的,自不会感到惊讶。
大步走到那裂缝近前,准备俯身向内观望,却忽闻一阵阴风扑面,一大股云雾如海潮一般从裂缝之中井喷而出,正好吐在了他的脸上。
李长清下意识闭上了眼,整个身子都被这团云雾裹在了其中,只觉衣袖飘飘,周身朦胧,如坠天云之中!
从远处看去,那一团团裂缝中不断涌出的云雾,初时未见怎样,可随着白雾越来越浓,那云气凝聚变幻,久久不散,竟逐渐形成了一座古塔的影子。
那塔影虽然只是轮廓,但一十六层的八角玲珑宝顶,每一层都真切异常,甚至连椽檐崩毁剥落之处,也清晰可辨。
直插霄汉,宏伟壮丽,也不知究竟高有几何!
白雾幻化成的古塔高上青天,大逾常制,从地底缓缓升起,一动不动地浮在半空。
此时正值黄昏,天边的夕阳如血,晚霞如赤,四周天穹无际,如镜似洗,唯有那团形如高塔的云雾聚而不散。
显得奇诡难言,令人咋舌!
若刚才只是塔王寺旧址附近的百姓能看到,这下子别说灵州城里,就连城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
一时间,整座灵州城中的百姓富豪们都被这“塔见”奇观惊动了,纷纷走上街头抻头张望,咋舌喟叹不已。
逼得灵州巡抚马大人,不得不差衙役上街维持秩序,以免造成混乱。
但百姓只是遥看,却没一个敢贸然接近的。
茶馆酒肆这下子更热闹了!
塔影刚出现不久,便闹得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有的说是地龙翻身,震开了地底什么妖洞、鬼府,还有的说那是地底怪蟒吐雾,即将渡劫飞龙,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围观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到处都是,却无一人愿前往近前探查真相。
塔影的出现会对外界造成什么影响,李长清并不知道,也不关心,他此时的心思全都放在了面前这条犹如深渊大嘴的裂缝底下。
凝结塔影的白雾皆是从裂缝中喷涌而出的,而他此时就站在里裂缝口不到三步的距离,可以说,正在塔影之中。
原本想长驱直入,直接跳进裂缝一探究竟,却发现裂缝中风压极大,他虽然不惧,却觉硬闯有些不妥,因此迟迟没有动身。
这一等,便一直从黄昏时分等到了入夜。
当晚,头顶一轮皓月当空,映得澄辉万里,上下一碧。
直到此时,裂缝中吞吐的云雾终趋于平静,强烈的风压逐渐消散。
清冷的月光下,李长清缓缓起身,走到裂缝旁低头一看。
只见缝底有一片极大的空间,里面并无地宫宝楼,而是一口巨大的石井,地底尚有砖石夯土可见,很可能便是当年灵州塔王寺的塔基,遗留到了现在。
没有过多犹豫,道人一跃而下。
身形掠过缝隙,穿过阴冷潮湿的石井,稳稳落在了最下方。
塔王寺旧址地底下的古井口窄腹大,井壁上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水雾,井底是个天然石洞。
井眼下方正对着一处深潭,潭水幽碧,深不可测。
李长清从上面跳将下来,正好落在了潭水之上,足底附着真罡,让他没有没入水中,而是稳稳站在了縠纹不兴的水面上。
脚尖刚触碰到潭水的一瞬间,原本平滑如镜的水面忽然泛起了阵阵涟漪,紧接着,变得汹涌澎湃起来。
水底有东西。
李长清眼睛微眯,俯身看去,身形在翻滚的波涛间犹如一座巨岳,仍你如何翻腾,他自岿然不动。
猛然间,一团巨大的黑影浮上了水面!
水花突然向两侧分开,从中涌出一个硕大无比的鱼头,体态奇异,鳞甲灿然,瞳子大如海碗,鳍爪锋利,形似龟鼍!
大鱼现身的瞬间,张开布满锐齿利牙的腥盆大口,一口向道人拦腰咬来,想要将其整个吞入腹中!
要寻常人落入潭中,陡然见此怪鱼,早已吓得面目惨白,四肢僵硬,被囫囵吞吃下去化为鱼食了。
但可惜,它遇到的是李长清。
道人见那大鱼张开巨嘴扑来,却是早有预料,丝毫不惊,脚尖点水,身子便如燕子般灵轻跃起,轻描淡写地与那狰狞的鱼头擦身而过。
与此同时,身子在半空中一个翻滚,便如蝴蝶穿花、鹘雀归巢,轻轻一脚蹬在了怪鱼硕大无朋的鱼头上,将其一脚踹回了潭底,裹挟着一股无与伦比的巨力,砸开潭水,重重地摔进了泥里。
霎时间,鳞甲纷碎,血肉糜烂。
还不等李长清落地,身后便又有一阵腥风卷起,又有一头怪鱼张着腐臭的大嘴,狂摆而来!
原来这潭中竟有两头怪鱼,一前一后呈夹击之势扑向道人。
李长清翻在半空中,衣袖如飞,借着蹬在鱼头上的巨力,身子在空中划了一道半圆形的弧线,另一只脚便如彗星袭月,倒挂金钩一般,狠狠踹在了第二头怪鱼的脸上。
嘭!
一声闷响。
很快,另一头怪鱼也步上了同伴的后尘。
下一秒,李长清背负双手,轻飘飘落在了水面上,表情平淡。
不过轻轻两脚,便将来势汹汹的两条庞大如鲸的怪鱼踹进了潭底泥中,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费吹灰之力。
但接下来,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那两条怪鱼被道人裹挟着罡气的两脚踹在头顶,虽然未死,但也鳞肉破碎,受到了不可治愈的重创,按常理说,它们吃了苦头,应该知难而退,藏匿水底不再露头。
这是世间一切生物的本能。
可这两条叫不上名字来的怪鱼,却非但不跑,反而愈发狂躁,瞪着布满血丝的鱼眼再一次从水底冲了上来,像是不知死活一般,张开血盆大口再度向道人咬来!
李长清察觉到了不对,眉头微微一皱,再次轻描淡写地避开了怪鱼凶猛的扑咬。
但这一次,他并未反击,而是选择了暂避。
凌空一个翻身,落在了潭边。
能让这两条怪鱼悍不畏死,一定有什么原因。
果然,两条怪鱼一见道人离开水潭,顿时不再兴风作浪,头也不回地沉入了水底,再也不露头了。
没过多久,碧绿的水潭便再度恢复了平静。
“奇怪。”
李长清确认了心中判断,眉头皱得更深了。
思虑片刻,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率先举目向四周望去。
只见面前这个水潭约有十六张八仙桌子大小,有一大团白雾从水面飘涌上去,越到高处越多。
井底水潭四周并没有雾气,那井壁和洞穴中有无数尊大大小小的石佛,宝相千变万化,妙态庄严。
这古井底下竟是一处藏佛洞。
忽然,李长清目光扫到不远处的角落,一座孤零零的石碑静静矗立在黑暗中。
轻咦了一声,他迈步走到了石碑前,用手拂去上面的水渍,露出原本的碑文,从头到尾细细地读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已经被腐蚀地看不清了,但大体的意思还是留了下来。
读完之后,豁然开朗。
“原来是这样!”
李长清轻轻一叹。
原来天下之渊,共分作三十六脉、七十二眼,皆是极深极幽的潭、井、渊、泉。
这口古井下的水潭,正是其中之一。
其西接八百里洞庭湖,东边则连着浩瀚无际的汪洋大海,可谓水之极脉。
早在唐朝年间,灵州城方圆数百里内常有灾荒出现。
不是炎赤田裂,便是洪水泛滥,十年里头,往往有九年都是灾年,以致斗米千钱,民不聊生。
当时的官府认为这是城中古井下有妖龙作乱,便从全国各地请来高僧念法伏龙,并建了一座寺庙,又在井上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高塔,用香火供养了一口铜钟,以祈求风调雨顺。
这座寺庙,便是已在几百年前毁于战火的塔王寺,那座高塔,便是闻名天下的灵州塔王。
而那尊被香火供养的铜钟,便是“塔见”异象的源头,也就是李长清此次任务的目标。
风雨钟。
据传,这风雨钟能预知风雨阴晴,乃是塔王寺里的镇寺之宝,早在大禹治水之时,便多有鬼神相助。
传说有一次禹王带着手下在深山里疏通河道的时候,遇到黑雾弥漫,白昼里伸手不见五指,幸亏有一头大野猪口衔明珠作为前导,不断将附近涌出的云雾吸入嘴里,才使得众人在黑雾中伐通了河道。
那颗明珠是件罕见的神物,能够吞聚云雨,风雨钟上正是嵌铸了此物,所以时常在塔王寺上空显出奇异云象。
但好景不长,后来改朝换代,刀兵四起,灵州城也免不了饱受战火摧残。
塔王寺里的高僧担心风雨钟毁于战乱,将其偷偷藏在了塔王下的古井里,又恐贼人盗宝,便把青铜钟锁在了两尾鼍鱼身上。
如今,塔王寺过往的辉煌已随岁月烟消云散,唯有风雨铜钟藏在水底,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这正是,世间好景难久长,彩云易散琉璃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