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 第九十五章明朝的工商业

第九十五章明朝的工商业(1 / 1)

1504(弘治十七年)年过去了,朝廷的各项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皇帝朱佑樘的身体也不像历史上那样糟糕在今年(1505年)就去世了。朝廷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鼓励工商,朱厚炜为了发展大明的工商业做一点引路的示范。

现在又多了两个旁观者,工部侍郎刘璋和工部主事曾鉴。他们经常跟着朱厚炜,以便能多看看。另外,他们也到成都工业区考察过,从那里了解更多的东西和经验。朱厚炜希望更多的人能为天朝的复兴崛起出力,也热衷于宣传新的知识技术和思想。他们这是一拍即合,所以奔波忙碌的朱厚炜身边总有这两个人的身影。

从宋代起,中国的工商业已经相当的发达,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不是元、清这两个统治了天朝大地,资本和工业革命会首先在天朝兴起。

明朝末年,中国的工业、商业并不落后。如果能适当的引导,工业革命就可能出现在天朝。朱厚炜就是秉承着这个理念,想在大明有所作为的。

英国的工业革命起始于纺织业,推动力是蒸汽机。中国的纺织机械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到明朝末年时,是世界领先水平,朱厚炜又带来了蒸汽机。工业革命的种子已经有了,能不能发芽呢?朱厚炜要催化它。

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工业、商业的起步也就应该从这里着手。

当时的手工业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和丝织业以及与之相关的轧花弹花缫丝等;二是食品加工业,有造酒、制粉、榨油、作酱等,那个时候点心、面包、蛋糕之类的还没有市场;三是植物茎杆枝条编织业,如草编、柳编、苇编、竹编之类;四是烧造业,烧制砖瓦盆碗缸罐等器物;五是造纸业;六是一些地方特产,如鞭炮、年画、假花等。此外还有各种手艺人,木工、铁工、泥瓦工匠。这些手工业产品,囊括了社会生产生活资料所需工业品的绝大部分。

以柳编为例,华北平原到处都有柳树,柳条细长柔韧,是编制的好材料。用柳条编织的筐、簸箕、水罐等是农家生产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柳编虽然简单,却不是人人皆会的,它有专门的生产作坊。南洋热带地区柳树少见,柳编制的产品在那里会有很好的市场。

后世在北方黄淮这一带有一种编织产品很红火,那就是草帽辫。草帽辫的原料是麦秆,是小麦生产的副产品。它是用几根麦秆并排编织,像编发辫一样,编成不到一寸宽的扁平辫子,一圈一圈的用针线缝在一起就可以做草帽,所以叫做草帽辫。用它做的产品当然不只是草帽了它的需求量很大,也是外贸出口的大宗产品。

苇席业一般都是原料生产和苇席编织分离的,他们中间有商人运作。就是种苇人不织席,织席人不种苇而购买原料。

如果仿照苇席的生产方式,有专门的麦草商,收购农民手中的麦秆,这就使农民们多了一项收入。麦草商再把收来的麦秆,雇佣人手作原料加工。先将根和稍截下,卖给农民修盖茅舍(做泥坯时掺入,加强土坯的拉力强度,叫做花秸泥),土坯修建的房舍是年年需要维修的,因此,麦秆的根梢部分总是有人要的。中间部分按部位截成不同规格,再按等级分别扎成束,卖给编织草帽辫的工厂。这样一来,原料种植和手工业生产不但有了分离,而且还由商人作中介,加工原料,专业化更强了。

产品虽小,却体现了资本的商业运作,对人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相信大明朝的人们并不傻,有了这些示范的产业就会开阔人们的眼界,启发人们的智慧,新兴的工商业大潮就会慢慢的启动。

把这些作坊集中起来,扩大规模,形成工厂。再下力量扩大它的销售渠道,甚至出口贸易。这就形成了产业,就是资本运作的雏形。朱厚炜在外贸下那么大的功夫,不就是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吗?买入粮食,也要有出口商品,这才能贸易平衡。

可以搞宣传,但是,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干起来,做个样子。别人看到有钱可以赚,自然会跟上来。

纺织更是一个大产业,这是工业革命的摇篮。从原料上说分为毛、棉、麻一类的短纤维纺织,和蚕丝类的长纤维纺织。

以棉花为例,纺织业分为几个大的工序,也可以说是几大产业:首先是轧花和弹花,轧花就是去除棉籽,弹花就是把棉花弹松软。第二步是纺纱,把棉花纺成线。第三步是织布,第四步是印染。至于成衣制造在古代还不能形成产业,因为古代的人都是自己穿衣自己做,这个习惯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

北京城里的老字号很多,其中有个瑞蚨祥,那是鼎鼎大名。可是在现代,你再下力气捧它、扶植它也成不了气候。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卖布的,古代的布匹就到了产品的终端,所以卖布就红火了。到了现代,谁还买布做衣服?都是买成装。服装才是终端产品,所以卖布的就不行了。

这几大产业的每一个,在明代都已经有了很不错的机械。关于织布机因为史书上经常提到,大部分人都有个印象。这一部分也很复杂,没有几千字根本说不清楚,过多的描述技术大家也未必有兴趣,所以这一部分从略,就不说了,这里单说纺纱这一步。

最简单的纺纱工具就是纺坠,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它的外形就是像一根筷子一样的棍子(大小也差不多,很多人就是用一根筷子制作纺坠的)下面装一个有分量的圆盘,把线缠在上面,用手一捻,它就转起来。被带动旋转的线把手中的棉花纤维绞成新的,不断加长的线。之所以说这么多,是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这个东西现在的偏远地区依然在使用,特别是蒙古草原,青藏高原,牧民的女人们几乎人手一个,它可以纺棉纱,也可以打毛线。

比它更进一步的纺纱工具就是纺车。看过延安大生产的图片、资料、影视的都能看到我们老一代领导人亲自用纺车纺纱的图像。纺车比纺坠先进了,效率至少提高十倍。最先进的纺车是脚踏纺车,生产效率更高。

更先进的是水力大纺车,它最早出现于宋朝末年,最早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朝琼州黄道婆发明的纺车比英国的珍妮纺织机早了几百年。到了明朝末年,由于采用了部分金属部件,已经有了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已经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棉花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这种大纺车已经遥遥领先于西方至少400年。

在曹世勋做为主事的成都皇家曙光织造厂里大纺车本身已经采用了多种金属构件对它进行了改造,动力采用蒸汽机,这就脱离了必须依靠水力的限制,速度也更快了一台蒸汽机可以带动一排大纺车。

这一类纺织机械,朱厚炜从成都带来一批,准备在天津、青岛择地建设成套的纺织工厂。虽然初期规模不大,示范的作用是主要的。

这里要提一下,在长纤维丝织业中,中国的丝绸业一直是很先进的。

陆地上通往中国的商路被叫做丝绸之路,就是因为天朝的丝织业很发达。但是,这发达的丝绸业也有不足,作为丝织行业的第一道工序的缫(sao)丝,却一直是很落后的。缫丝就是把蚕茧的丝抽出来纺成丝线。天朝的机械化缫丝直到清咸丰年间才由外国引入,距离明末已有200年。

朱厚炜带来的百科全书里面就有图纸,但是制造缫丝机首先要懂得缫丝原理。即便是有现成的缫丝机图纸,也要按照当前的机械加工水平修改设计,不懂缫丝原理如何设计?朱厚炜日夜忙碌不停,哪有时间顾及到缫丝。这个事只能交给科学院,说不定受棉纺织机械化的启发,有人会先一步发明制造了缫丝机呢?这种自然的发展强于朱厚炜这个先知者的强拉硬拽。

最新小说: 不一样的恶魔人生 爱你触不可及 三十而已 藏夏 太子无耻(闻香听雨) 被迫和校草A同步发情后 你奈我何 职业快穿:黑化boss狠会撩 捡爱 龙神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