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大明,国柞永存!”朱高炽拿起了一个大大的土豆,激动地举了起来,朝着天空大喊起来。
“天佑大明,国柞永存!”跟随朱高炽前来观看新粮种收获的官员,随着喊了起来。
“天佑大明,国柞永存!天佑大明,国柞永存!”周边的佃农们听了这个口号之后,也跟着喊了起来。
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粮食意味着什么?粮食意味着人口,粮食意味着战力,粮食意味着丰衣足食,粮食意味着安居乐业!
国祚永存,是有些夸张,但历朝历代只要粮食充足,百姓不会饿肚子,就不会起来造反。
玉米虽然已经干了,但要搓下玉米粒来,尚需要一点时间,兴奋的朱高炽问着秦睿各种问题。
秦睿决定给朱高炽降降温,因为这块地是他追了很多肥,才达到这么高产量的。“太子殿下,这片地是金水他们精心浇灌、合理追肥,所以产量才这么高,微臣觉得去除泥土,在去掉两成增产量,亩产千斤才是真实水平。”
“秦员外郎,即便亩产千斤,也能让大明百姓吃饱肚皮了!很好,孤已经很满意了!”朱高炽满脸笑容,有了土豆,作为未来的皇帝,他治理国家,会轻松很多。
本来一群大臣中,有人是准备前来看笑话的,在他们心中,亩产十石、亩产千斤,那是做梦。他们已经写好了奏章,等产量低于预期时,拿出来攻击秦睿。
这些人多是受了赵王的指示,当他们看到丰收的结果之后,开始搜肠刮肚的寻找好词,来称颂皇上的功德,太子的贤德。
一亩地的玉米粒很快弄好了,过好称,结果很让秦睿意外,居然有923斤,难道这种子也是穿越来的?
玉米也是高产粮种,常规亩产800-1200斤,如果追肥适当,翻番都有可能,后世玉米亩产最高达3200多斤。
秦睿种的这片地,为了成果演示,他是不计代价的追肥,所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双喜临门,923斤,也超乎朱高炽的想象,因为秦睿开始给他说三四石,他还有点小失望。
超预期发挥啊!这让秦睿没有想到,别管怎么样,秦睿对朱棣算是有交代了。
北平城,皇宫。
朱棣躺在卧榻上,王贵妃在一旁服侍。
心神不宁的朱棣,时不时望向门外,似乎在等待什么。
“陛下,莫要心急,现在才巳时三刻,皇庄那边且得忙一会儿呢!”王贵妃从宫女手中,端过一碗药,用嘴吹了吹。
“爱妃,朕岂能不心急,朕这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了,北疆尚未平定,国内乱民此起彼伏,若是那个粮种真能达到亩产十石,就会万民归心,大明内部坚如磐石。到时候朕北伐,也不用顾及后方了。”朱棣端过药来,喝了下去。
“陛下终日忧心国事,病了也放不下北征,这身子如何能养好?”接过朱棣的碗,王贵妃用自己的手帕给他擦了擦嘴角。
“陛下,陛下,太子派人来了!”一个年轻的小太监冲了进来。
“快宣!”朱棣从卧榻上坐了起来。
很快小太监领着金水,来到朱棣面前。
谷/span“陛下,奴才司苑局金水,奉太子殿下前来禀报,今日示范田中收割的土豆,亩产已过一千五百斤。”金水躬身向朱棣禀报。
“什么叫已过一千五百斤?”朱棣听了数字之后,顿时喜上眉梢,但不明白金水的意思。
“太子殿下猜想陛下心焦,在等结果,所以遣奴才先行回报。不过奴才走时,看了一下剩下的土豆,约摸还有两百斤,所以奴才猜想,示范田的亩产应该在一千七百斤上下!”金水低着头,想着前一阶段排练时,秦睿如何让他应对。
来送信的机会,秦睿是花了大价钱帮他争取的。
这种事朱高炽只是随口一说,自有他身边的内监来安排,秦睿让金水拿了一锭金子,约摸二十两,才买到手的。
“一千七百斤?亩产竟然真如秦睿所言!这世间竟然真有亩产数十石的粮食!”朱棣听了之后,从榻上站了起来,开始在寝宫踱起方步。
“陛下,这个产量是示范田的产量,如果普通田地,应该在亩产千斤左右。”金水在一旁,身子跟着朱棣的脚步转动。
“嗯?何为示范田?为何差距如此之大?”朱棣听了之后,停下了脚步。
“启禀陛下,所谓示范田就是由专人精工细作,灌溉、施肥都及时的田地。普通农家是没有这样条件的,单单一个肥料,就能让产量降两到三成!”金水低头,看着朱棣的脚背。
“朕也听说过,农家肥料奇缺,哎……”朱棣微微摇了摇头。
“肥料制造的方法,秦大人也教过奴才等人,我等用了半年的时间,研究出了几种沤肥之法,若是假以时日推广,百姓或许可以自给自足。”金水慢慢说道。
“哦,秦睿还会这个?”朱棣听了之后,不禁来了兴趣。
“启禀陛下,秦大人并不会沤肥,他只是给我们将一些基本的原理,然后让我们自己去研究。”金水将秦睿教授的一些原理和研究方法,一一说了出来。
“你说这土豆和蔬菜,还可以种在水里?”朱棣听了金水的叙述之后,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是的陛下,我们已经种出了一些土豆,但产量不高,秦大人说我们的培养液,比例不对,还要再研究一下。”金水想起暖棚中那些用水培养的蔬菜,就觉得不可思议。
“这培养液又是何物?”朱棣今天听了好多新名词。
“培养液就是种菜的水,将一些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放在水里……”金水给朱棣上起了课。
这一幕,是秦睿计划好的,金水能在朱棣面前表现好这一次,他就有上位的机会。
十二监四司八局,掌印太监秦睿根本就没指望,秦睿指望的是金水被送去太孙府,秦睿从王彦口中了解到,最近朱棣想挑一批内监给朱瞻基。
朱棣应该是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想让朱瞻基培养一群可以用的人。
朱棣自己的经历告诉他,文臣武将都不可靠,只有内监和自己一条心。所以上台之后,大用特用内监,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各部都有太监的身影。
军队里有太监监军,使臣中有太监,收税也是太监,织造也用太监,钦差也是太监,治河、赈灾也是太监,朱批也是太监。可以说,明朝太监之祸就是朱棣开的头。
虽然有明一代,太监的权势没有大到废立皇帝的程度,但明朝太监的权力,可以说是超越了任何时代,达到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