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依依的符信,英招了解了,她那面的进展情况,知道要理顺一切,还得给她一些时间。
毕竟,她和那个总理永澹都太年轻,无法和德高望重的天师相提并论,加之战争来的太突然,无论哪一方面都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何况是新接受的他们。
英招也和思慎交换了意见,两个一致认为,一面等待物资的到来,一边详细了解对方的情况,暂时先按兵不动,让各方面条件都准备的再充分些,才是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这场战争来的太过突然,太令各方措手不及,许多事情都没有准备充分,天师璃灏一死,更是让诸多事情,变得更雪上加霜。
某种程度上讲,北天庭还没准备好,应付这一场大战,自己一方若冒进冲动,极大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
再说,天堑不但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先天地利,更有圣人元魂布下的结界,若不动用先天法宝,想要攻破此结界难于登青天。
但是,破坏性极大的先天法宝一出,亿万生灵难免将惨遭涂炭,若不是打红了眼睛,到了生死一线的地步,自己、天帝以及那个挑起战争的天君,应该都不会轻易使出那些绝杀的利器。
但是躲在天堑之中,天君的那个三儿子昌瑜会不会不管不顾,率先使出杀手锏?英招确实心里没数。
毕竟,他仇视自己,一心想要往上爬,加之品德败坏,做事没有底线,为了自己能上位,完全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作为天军的掌兵元帅,从探子传回的消息,以及种种显露的迹象表明,昌瑜有刻意隐瞒欺骗,甚至消极对抗,尚有些理智的天君的命令。
若自己打的太急,昌瑜有可能会变得丧心病狂,用上能毁天灭地的大杀器。
若自己久攻天堑不下,又被他理解为,北天庭不过尔尔等,那整个战局就可能发生变化,昌瑜有可能会利用自己兵多,从多处开辟战线,战火就会泛滥全境,而自己缺兵少将,后勤物资供给等更是有大问题,那时战局就变得更加复杂。
英招也想到了,白泽的传话,说天帝让他拿回天堑,并对一切战事,自行决断的命令。
对此,英招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这个私下的命令,八成是天帝一怒之下,想为自己最信赖亲近的部下璃灏报仇,打击昌瑜的嚣张气焰,才做出的决断。
实际上,对于能不能拿回?何时拿回天堑?天帝是不会太放心上的,对那些毫无意义的虚名声誉,更是会不屑一顾。
二是,天帝将整个战事,全权委托给自己,虽然是出于信任,但应该也是被什么事,给绊住了手脚。
英招太忙了,没有精力,当然也没有能力,看出天象的细微变化,但他和思慎一样,从帝九渊救出小舞时,与重浊对战的天崩地摇中,都明显感觉到非同一般,并预料到可能有大事发生。
但天帝把战局,直接大撒把给自己,英招已基本确定,天地现怪相异动,定然不简单,天帝八成是在暗中处理此事,之所以没有宣言,应是怕被有心人利用。
果然,做为帝九渊最亲近手下之一,英招见微知著,还是非常了解他的。
自己压而不打,给后方物资供给等方面的欠缺,一点尽快改善的时间,同时让昌瑜看不透自己的实力,不敢轻易下决断,更不敢贸然出手,以及自己也能去安抚一下,已收服的有熊氏族四郡,再看看未来局势的发展,应是最明智稳靠的做法。
“等等再说!”,听了思慎等建议后,英招心中有了决断。
英招于是下令,让士兵们驻扎下来,虎视眈眈着天堑。
在白泽的帮助下,英招调配了更多的探子,从天堑乃至南天庭内部,探听有关消息,希望更更多地知己知彼。
同时,英招秘密派出自己的代表--凿齿,带着自己的密信,去密会有熊氏族的国主熊藏乌,表示自己对他过去境遇的理解,以及请他迷途知返,并表达天帝不会因他错误的过去,而降罪他及族人。
英招率先投出橄榄枝,就是希望从天堑内部,瓦解昌瑜的好战之心,希望不要大动干戈,在天地有异象,尚不知什么劫难降临之时,不要在相互厮杀,给生灵留下一线生存的机会。
做好部署后,英招带着自己的几个心腹,大摇大摆,开始督查已派驻了仙官,自己刚刚收服的有熊氏族的四个郡。
防止后院起火,也是英招大战之前,必须要安顿好的一项工作,当然,他也是为了迷惑昌瑜,知道自己不加掩饰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传到昌瑜的耳朵里,自己越从容不迫,他就会越糊涂,越不敢妄动。
面对英招的围而不打,以及还有闲心去视察新占领的四郡,昌瑜确实被搞的一头雾水。
毕竟,但随着英招的部署完成,知他满打满算,也就十万大军时,昌瑜慢慢找到自信,紧绷的心逐渐慢慢放下。
现在,自己调来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二十万天军,加上有熊氏族的兵力,远远超过英招的十万,实力还是相当悬殊的。
纵使兵力占了很大的优势,昌瑜还是没敢贸然出兵。
跟随圣战神玄元出征历练近两万年,昌瑜也经历了大小不少战事,他自是清楚,兵多只是取胜的基础,将领多并神通卓绝,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跟随北天帝,打了几十万年杖的英招,敢以少欺多,主动沉兵城下,心中一定是相当自信的。
虽然,昌瑜也想到了,速战速决,能让已混乱的北天庭更加猝手不及,难以招架,但想到父君的威胁,想到自己必须一战成名,当有八九成的取胜把握时,才是最佳的出手机会。
“也罢!利用天堑,与英招大军先对峙,是暂时最安抚胆小的父君,又能再相机而动的两全对策了”,昌瑜权衡了一下利弊,最后选择了先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