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大佬,给次机会呀
吕武觉得郑国的君臣脑子有坑,证据是他们没有在得知五氏叛乱后,缴了五氏在“新郑”五千士兵的械,或是干脆全部诱杀掉。
这件事情在吕武看来或许比较离奇,当代人的想法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现代人看来,清除或对叛乱归属的军队缴械或消灭,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吧?
春秋爆发的叛乱屈指可数,太久才会发生一次,搞得大家伙对叛乱没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很多事情因为没有前例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当然了,也能够说郑国的君臣心大,又或者是脑子不好使,很多事情没有前例,有些人处理起来却是应对极佳。
总之,乌龟壳一般的“新郑”以一种在春秋人看来非常离奇的方式陷落了。
在原版的历史上,五氏是在公元前563年爆发叛乱,他们想要投奔晋国被拒绝,感到绝望也就挥兵攻打“新郑”了。
而郑国可没有集结国中大量的可战之兵出征,国都“新郑”当然也没有采取戒备,一样是被五氏搞了里应外合轻易攻陷。
所以是“新郑”合该有这么一个劫难,比原历史好的是晋军的参战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新郑”的许多人。比如说,晋军没有在“新郑”大肆搞奸淫和屠杀。
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五氏攻克了“新郑”就进行各种奸淫掳掠和屠杀,许多达官贵人死于这一场战事的同时,居住在“新郑”的普通人没死也会留下身体或心灵上的创伤。
尽管历史被改变了,居住“新郑”的所有人命运也只是好一丢丢,达官贵人成了晋军的俘虏,普通人少不得会有成为奴隶的人生经历。
郑人如果成为其他家族的奴隶,不但自己一辈子会是奴隶,子孙后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也会是奴隶。
如果他们能够成为阴氏的奴隶,起码在某一天还能重获自由之身。对夫妻有点残酷是,他们后面未必能够团聚。
“郑君及大臣送往‘新田’,待我归师再行处置。”吕武不会将所有郑国的达官贵人押解前往‘新田’,会留下一些愿意合作的郑人劝降其它城邑。
用语言能够解决的事情,何必搞得血淋淋,是吧?
以现在的社会结构,贵族投降之后,他们的封邑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抵抗意志。
按照正常的玩法,胜利者会拿走合适的利益,包括但不限制于人口、财帛等物,后面则是会放归被俘的贵族。
吕武一番思考之后决定还是尝试灭掉郑国,该拿的好处会拿,再到后面收割范氏一波。
什么意思?就是阴氏大肆转移郑国的人口和财富,后面再将城邑卖个好价钱呗。
范氏肯定会买,并且还欠了阴氏好大的一个人情。
吕武的想法是用郑国这边的城邑跟范氏置换,获得陆浑戎的地盘,晋国疆域范围则是扩展到“瓠瓜”一带。
那样一来的话,阴氏的势力范围就会将晋国公族的“自留地”包进去,瓜分晋国的地盘将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考虑到吕武想要的地盘,有些还不在范氏控制之下,有的则是范氏刚拿到手不久,没有插足到晋国南境,不损害范氏核心利益为前提,士匄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
他们攻克了“新郑”,以原来是郑国贵族身份的五个家族功劳最大,本着有功必赏的道理,作为晋国元戎的吕武给出承诺,不但会保留五个家族原本的封邑,还将赏赐他们附近新的封邑。
打从事实上来讲,吕武这件事情办得地道却是坏了规矩,甚至能说将礼崩乐坏大大地推了一把。
原历史上晋国为什么不接受郑国五个叛乱的家族?原因在于晋国君臣不能鼓励贵族进行叛乱,非但不能够接受,有必要甚至需要出兵帮忙剿灭,用以维护“纲理伦常”的神圣性。
晋国现在做主的人是吕武,他知道自己坏了规矩,更清楚会遭到很多诸侯国的口诛笔伐,下一步则是找来了姬辊。
“郑叛于周,合流楚、吴、宋、齐、卫诸国,属实否?”吕武问道。
姬辊实际上还有些晕懵,搞不懂号称“永不陷落”的郑国都城怎么短短几天就被攻克了。
“楚称王,吴亦称王,必是叛逆。”姬辊不能否认这点,周王室当前也只剩下那层‘脸皮’了。他迟疑地说道:“宋、郑等国……,或是情非得已?”
尼玛!
会讲人话吗?
那些国家不管是源于什么原因,他们已经成为晋国的敌人,用“情非得已”这样的用词,在骂晋国呢???
吕武说道:“君既在此,克‘新郑’亦有功劳,可得犒赏。若攻伐诸侯,君或可再立新功?”
啊?
原来有好处!
姬辊立刻说道:“楚问鼎重,吴违逆称王,皆叛臣也!宋、郑、齐、卫诸国与叛臣为盟,亦叛臣也!”
吕武边听边点头,笑眯眯说道:“如此,君为天子重臣,亦携旌节而来,何不广而告之?使天下人明了此等诸侯有当伐之罪?”
姬辊再次迟疑了。
两个人谈话,有些事情做了定性,代表愿意承担一些责任。
进行广而告之的论罪,不单单是姬辊个人的表态,还代表周王室进行了背书,性质上要严重得多。
吕武说道:“除却我执王旗,诸侯目中尚有天子?”
话不能那么说,曹国、鲁国等一些诸侯国,他们还是遵从天子的。
关键问题在于,拥护周天子的诸侯国以晋国实力最强,一直以来也尽力在保住周天子最后的脸面,乃至于时不时会投喂一番,更多的诸侯只是嘴上喊一喊而已,压根无法保护周天子或者是带去利益。
姬辊心想:“别讲那么多废话了,直接说能给俺多少好处呗。”
事实上,吕武不是拿不出好处给姬辊,问题在于姬辊有值得吕武付出的价值吗?
姬辊只是空有一个封号,小猫没几只的家臣和仆从,连自己的私军都没有。
吕武也在进行思考,想道:“也许可以将姬辊塑造成一个榜样,引诱周王室的其余公卿?”
阴氏的图谋很大,注定了需要盟友。
在晋国内部,范氏和荀氏是吕武选择的盟友,也是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最合适的盟友。
是随着局势的发展合适的盟友,并不是吕武觉得最理想的盟友,区别还是挺大的。
一直以来,吕武并不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范氏,很多事情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士匄,才不是什么命令形式。
另外,不要看中行吴对吕武很服顺,甚至察觉到了危险与机遇并存,不顾脸面公开是阴氏附庸地位,某天中行吴翅膀硬了就会是另外一幅景象。
何必呢?大家都是大灰狼,装什么小白兔。
吕武待在“新郑”的时间有点长,期间有人提议将“新郑”的防御工事摧毁。
郑人将“新郑”打造成了乌龟壳还是没有能够成为一座永不陷落的坚城,不能说那些防御工事就没有用了。
这个也不是什么“人心墙,不墙”那一套,纯粹就是郑国君臣的脑子不灵光罢了。
吕武为什么待在“新郑”呢?当然是为了收获更多的战利品。
失去“头脑”的郑国,各地的反抗微乎其微,又或是根本没有反抗,城邑一个接着一个城头易旗。
跟随吕武出征的公族和中小贵族陷入狂欢,他们的损失没有多少,战后的论功行赏却是不会少,怎么会心里不乐呵呢?
一直到临近夏季,吕武才下令拔营。
在“斗首”那边的战事还在继续,双方已经进入到精疲力尽的阶段。
关于“新郑”陷落的消息延迟很久才传到“斗首”战场。
士匄得知吕武率军攻克“新郑”之后心情无比复杂,当时问了一句“元戎亦复焚城?”的话。
没办法,阴氏攻打“魏”城用了焚城的手段,给予士匄的印象着实是太过于深刻了。
五氏叛乱的消息当然传开了,用里应外合攻克“新郑”的消息则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封锁。
并不是吕武想干么,是五氏恳求控制影响。
五氏为什么那么干?他们还想好好当个人,无法抹除掉叛国的事实,一些手段还是需要藏一藏的。
吕武对五氏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感官,反正以后五氏的麻烦会归于范氏。
当然了,埋藏一手这种事情,又或者叫掺沙子,吕武才不会忘记。
郑国都城“新郑”和“斗首”的直线距离越是两百里左右,实际路程肯定超过两百里。
期间,子产并非不知晓“新郑”爆发战事,考虑到“新郑”是个乌龟壳的事实,认为坚持一段时间不成问题。
现实是什么?是“新郑”被里应外合,外加晋军参与攻城,连坚持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就给陷落了。
哪怕是“新郑”第一时间派人外出求援,不被拦截消灭,往死里赶路,前往子产所在的“斗首”也要耗费七八天的时间。
假设子产得到了求援,以为他想走就能走的吗?
取得优势的士匄所部,他们只是执行吕武的命令,能击败当前的敌军硬生生忍着,很努力在表演“势均力敌”的假象而已。
另外,楚国、宋国等盟友能允许郑国私自撤军吗?一旦子产强硬要走,有极大的可能性让郑国再次陷入孤立的。
“元戎已到,距此处不过三十里。”解朔一脸的振奋。
士匄却是皱眉,说道:“诸敌援军仅是郑军前来,其余诸侯援军未抵。”
其实也是够了!
楚国距离“斗首”比较远,速度慢一些很是情有可原,其他各国则像是故意在磨磨蹭蹭。
这样让想借这一次交战狠狠给列国放血的晋国很难受的啊!
士匄现在满脑子都是郑国君臣被俘,猜测阴氏会插手南方事务到什么程度,心情并不怎么美好。
解朔说道:“我闻两万宋军折于洪水,吴亦拒绝增兵。”
齐国和卫国暂时跟他们没了关系,反正遭到中行吴率军入侵的卫国忙着自保,齐国出兵也只会增援卫国。
这一次中行吴可是率领十万大军讨伐卫国,除非遇到那两万宋军的情况,要不然卫国哪有实力硬抗,不是被迫投降,就该是全境陷落,看就看中行吴想将战争进行到哪一步了。
士匄对晋国的武力之盛一直心中有数,迷糊的是各家怎么会抛开伪装,一下子亮出底牌玩那么大。
这个是作为实际参与者,哪怕很多命令是士匄亲自下达,过程还感到迷迷糊糊,回忆起来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士匄问道:“元戎可会灭郑?”
解朔假意沉吟了一小会,说道:“郑人反复无常,实不得享国。”
没回答吕武到底会不会灭掉郑国,答案却已经给出来。
士匄并不希望郑国就那么灭了,至少不能灭亡在吕武手上,要不然范氏还能得到什么?
解朔又说道:“此次诸侯会盟乃是宋国奔走,‘斗首’战事得胜,我军势必侵宋。”
那是当然。
士匄知道会去讨伐宋国,到底要拿宋国怎么样,国内的情况不允许出征晋军在外太久,猜测也就是狠狠教训一顿就会收兵。
一天之后。
吕武带着军队来到“斗首”。
楚军想要拦截,奈何其他盟友已经胆怯,想让楚军独自上则属于没有可能。
结果是诸侯联军根本不敢有任何阻拦的动作,眼睁睁看着吕武带来的晋军伐木驻营。
吕武还没有见到几位同僚,倒是先见到子产了。
“寡君何在?”子产看着没有多么慌张,有着一股莫名的毅然决然。
吕武要开口说话,结果是子产又提出问题了。
“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乃是乱臣贼子,伯国不顾天下人侧目纳之,为何?”子产问道。
这一次五氏忙着收割更多的胜利果实,并没有跟着来到“斗首”。
吕武干脆安静看着子产,等着问出所有的问题。
子产深呼吸了一口气,再次问道:“阴子如何处置郑国?”
吕武这次不用思考,说道:“天子言,郑叛周,其罪重于楚、吴。”
啊?
叛国罪?现在有这个罪名吗?没有的。
子产是个聪明人,猜测到郑国有可能灭国的下场,很艰难地问道:“如我行‘沫’旧事,可能转圜?”
什么旧事?就是郑军玩得很溜的背刺盟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