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一夜苦雨,清晨的时候,草原下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遮天漫地。那风也越来越紧,凛冽刺骨,如同刀子一般。
几千轻骑护卫着李易,在茫茫草原安营扎寨,这样大的风雪已经不适合大军行动了。
眼前李易确实清闲下来。对马岛的战役李易不操心,他相信李胜水能打好,打不好权当练兵。从内心深处,李易对这支安南改编的部队还是有些隔阂,不像自己一手缔造的部队,有一点儿损伤肉疼。
李易突然决定视察青山鹰城,其实有些假公济私。李胜恭当然不是李易关注的目标,对稳重的李胜恭,他是放心的。漠西蒙古也不是一朝一夕会东进。现在的青山鹰城整兵顿武,不过是防患于未然。
李易真正想看的是琪琪格。
草原马是人的两条腿。当年李易出杀胡口都是步兵,是琪琪格带来了第一批马,带来了第一批骑术教练。李胜义骑兵挺近辽东,有琪琪格绝大功劳。李易是一个念旧的人,这些事他不能忘。更何况琪琪格是他的未婚妻呢。
至于说什么割袍断义,李易认为不过是小两口一时闹别扭,当然当不得真。都说两口子吵架不过夜,这都半年多了,也该和好了。
虽然说这一次自己把漠南蒙古逼得有些苦,可是李易自觉对漠南蒙古还是仁至义尽,不觉得有什么愧对林丹汗和琪琪格。
大明他不想动,起码现在不想动,也不能动。
武力火拼掉万历帝很容易,可是这样大一个国家,想发展起来他一没有人才储备,二没有物资储备。他的百万军队想控制大明十三省数百个城市,根本是不能想象的事。各地忠于明朝的遗老遗少风起云涌的反抗,难道要用屠刀去杀掉这些同胞,让整个国陷于战乱之?
不动大明,不等于不动蒙古。岂止蒙古,李易决心扫荡大明周边,对这些异族,他都下得去狠手,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能和平解决漠南蒙古问题,是他最高兴的事。李易决心找琪琪格,开诚布公的说明自己的想法。
李胜俭派了自己的警卫团护送李易,四千骑兵三百名斥候万分小心,向四方警戒百里之遥。而且每一天都有青山鹰城和锦州的斥候不停的奔波联络这支部队,生怕李易陷入重围救援不及。
按李易的想法,他带一个连的骑兵,风一样穿越了草原。当年他从青山鹰城到辽东这样走过,用不着大动干戈。可如今看四千骑兵还如临大敌,让他感觉好笑。什么时候起自己也成了脱离群众高高在的人了?
李易在军大衣外又裹了狐裘,走出营帐。
这狐裘还是林丹汗送他的,一体纯白,据林丹汗说很难得。是琪琪格从几个部落搜集来,亲手给李易缝制的。
李易才不信林丹汗的鬼话。琪琪格那跳脱的个性,能耐得下性子缝衣服?再说这针脚整齐密实,明显是专业技师水准。不过如果说是琪琪格给他搜集来的皮子,他相信可能是真的。
李易有一件任月缝制的貂裘,琪琪格见一次说一次丑,一直张罗着给李易做一件沾雪不湿的白狐皮裘。
这个时代不是后世连麻雀都要保护的时代。想一想百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只有几百万人生活在这里,知道这里还是动物的乐园。狼和狐狸遍地走,更不是什么稀罕物。李易也兴不起保护狐狸的念头。
不过想得到普通狐狸容易,想得到白狐很难。
白狐出没在草原极北,得到一张白狐皮亦属不易,更不要说得到十余张,李易也没在意。哪曾想真给琪琪格凑成了一件白狐皮裘。自己可不能辜负佳人心,下雪天必须穿这狐裘。
方素正在风雪高声吟咏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空留马行处。”
回头看见李易出来,不由得笑了起来。
李易怪道:“你笑什么?”
方素道:“老师您穿棉大衣行了,这天又不太冷,裹件皮裘做什么?”
李易道:“这你不懂了。我这皮裘是爱心牌的,难得。对了,还沾雪不湿呢。”说着抖了抖狐裘,显摆一番。
方素正想问问什么叫爱心牌的,李易已经吩咐警卫班长谭菜根道:“大雪封路,休息一天,雪停再走。”谭菜根领命去了。
方素皱眉道:“我原来以为这白雪歌里‘胡天八月即飞雪’太夸张了,哪曾想被咱们碰到了。现在才九月,昨天还天气晴好,草才青黄,今天是一场大雪。”
李易指着空阔的草原道:“草原无遮无拦,西伯利亚寒流过来,一夜间温度下降二十度都不稀。八月飞雪很正常。”
方素问道:“老师,什么是西伯利亚寒流?什么是温度?”
李易摸摸后脑勺道:“这些东西慢慢学,以后你明白了。”
方素不由得有些气馁。自己从小读书用功,自以为天下学问,自己不知道的很少。
哪曾想人家老师自己还小几岁,学问自己也不知道强多少倍。更何况老师在音乐、棋艺都登峰造极呢。这真是人人得活着,货货别扔掉。自己慢慢学吧。老师现在不告诉自己,明显是这学问复杂,三言两语解释不清。
李易当然没法给方素讲什么是摄氏度,更没法讲什么是大气压。至于西伯利亚,鬼知道现在那片地方是叫北海还是叫什么,还有暖流寒流什么的,难道还要讲讲经纬度?
这样一联想发现自己居然知道不少东西,敢情自己后世不是一无所成,不由得有些沾沾自喜。看方素有些情绪低迷,招呼方素道:“一起走走,你们人都有雅兴,明白的也多,这首白雪歌当年曾让我丢了大脸。”
方素道:“这诗明白如话,老师怎么会在这诗丢脸?”
李易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那一句。我还以为是写春天的呢。在作里写到:二月天暖和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结果被老师好一通骂,说我读书不求甚解。”
方素不由得哑然失笑,这喻句说的是雪后情景,老师居然搞出这样乌龙,看来老师也是凡人,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这让方素心情好了不少。
两人出了军营,信步走着,陈正风几个警卫牵着马,远远跟在后面。忽然,李易风雪看到一个蒙古包,道:“那还有人家呢。”
方素道:“这一次警卫团散的面大,不知道惊扰了多少牧民。估计这一家也是吓得要死。”
李易道:“可不是。不要说被大军杀了,是劫走牛羊,那对牧民来说也是死路,牧民怎会不怕?走,咱们看看去。”
这是一个低矮破旧的普通蒙古包。李易在门前喊了几声,才有一个老人战战兢兢走了出来。
李易在草原半年多,一般的蒙古语对话没问题。对老人道:“咱们是和蒙古兄弟友好的开荒团,不会祸害你们的牛羊,你放心。”
老人不停弯腰行礼。他已经看明白李易是个大官。自古大官好见,小鬼才难搪,心里恐惧少了些。
李易和颜悦色道:“老人家,您多大年纪了?家都有什么人啊?”
老人道:“我三十八了,两个儿子跟大汗出征了,剩两个儿媳和三个孙子。”
方素第一次来草原,这话差点儿惊他一个跟斗。
这老头说七十八也有人信,真的才三十八?早听说蒙古人衰老得快,这也有些太夸张了吧?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不是都活六七十岁吗?看司令见怪不怪的样子,看来这老头没撒谎?也是,在年龄撒谎也没什么用。不过三十八岁儿孙满堂也是够惊人的。大明也有,不过真的很少。
这时老人开始喊两个儿媳烧马奶待客,接着盛情邀请李易进屋里暖和暖和。
方素跟着李易,一脚踏进蒙古包,一动不动了。半天才缓了口气。这都什么味儿啊?!
蒙古包不大,里面有两个辨不清年龄的女人在忙碌,还有三个半大孩子趴在被窝里。间一个炉灶,烧着牛粪,也许是马粪?地垫的是牛粪还是马粪?厚厚一层,被褥铺在粪。
这些方素都能忍,他不能忍的是屋子一角一只羊正在产崽,已经有两只羊崽出生了拱奶吃,看一个女人还在按揉羊肚子,这是还有一只没出生?
方素见李易面不改色,也强忍着被熏得要呕吐的感觉,站在一旁。
这时他已经不考虑一个公公和两个儿媳一起睡合不合礼法了。自己不被呛死再琢磨这些小事不迟。他羡慕的是为什么李易能面不改色?难道自己老师没有味觉?
一个女人用一个大土碗,热情的端来满满一碗羊奶递给方素,方素看着女人黑黑的拇指半截浸泡在洁白的羊奶,连接都不敢接。他确定刚才这女人用这双手挪动粘腻的羊羔,又用这双手抓的马粪添进灶膛。这马奶再洁白可怎么喝?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