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母+org点com,
说来也巧,这边太皇太后才刚决定要将薛知道留在京中一段时间,那边就有消息来报,江浙一带连续暴雨,遭了洪涝之灾。
大楚地大物博,但也因此,各地气候不一。南方诸地水患频仍,北方却是时常连年大旱,闹得朝廷一年到头都在赈灾,国库多少银子,都是这般被掏空的。
今年的这场水灾尤其大,眼看着不但要影响地里的庄稼收成,就连河道水位也不断上涨,竟有决堤的迹象,由不得朝中诸位大臣们不紧张。
自然降水带来的影响虽然大,但也不是不能承受。然而一旦河道决堤,影响的就不是一家两家,而是数州之地。而且水龙所过之地,必定冲毁房屋,死伤无数。
虽然朝廷年年都下拨修整河道的银子,也年年都在强调治理河道的重要性,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人人揪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皇太后提议将薛知道留在京中,得到了朝臣们的一致支持。
于是,这位才致仕了几天时间的前任宰相,又被请回了咨平殿内。
江南各地的官府应对水患的经验丰富,察觉到水位上涨有异,就已经开始陆续迁移百姓,准备人工泄洪了。
只不过在如今的制度下,百姓们都是地里刨食,自然安土重迁。乍然要他们迁离赖以生存的土地,难度极大,因此迁移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
这样一来,当地官员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应该将所有人员都撤离出去,保证百姓们的安全,还有人留在此地,就不能开闸泄洪。另一派则认为事情紧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百姓身上毫无意义,应该按照既定的时间开闸,尽可能地将水患的影响降到最低。
是这几百户百姓重要,还是数州之地数十万百姓更重要?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就把这个难题送到京城来了。
但是到了京城,官员们还是分成两派,照旧吵个不休,根本拿不出个合适的章程。
薛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请回来的。何不平的本意,是让他跟顾铮相互制衡,利用这件事,让他们二人在太皇太后面前出错。因为这种事,不管怎么选择,都不算错但又都不算对,将来清算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件罪证。
然而薛知道听完了各方陈词,却根本不加入这个战团,而是向太皇太后提议,派遣朝中官员前往当地,负责调度各种事宜。虽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但不管是泄洪还是决堤,到时候势必要进行赈灾,朝廷离得远,总需要有知道情况的人在当地负责起这些事情来。
而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争吵的顾铮,不但上书赞同薛知道的提议,更是主动请命,愿意前往江南,主持救灾各项事宜。
这个反应可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别说是顾铮这样的身份,就是普通的京官,这种时候也绝对不想去南方的。天灾无情,可不管你身份有多贵重,万一出了一点岔子,那就是把命都搭进去了!
这种心态,反衬得顾铮的这项请命十分高尚,朝臣们不论对他的观感如何,此刻都只有夸赞的份儿。
太皇太后自然是不舍得放顾铮出去的。
薛知道虽然还在京城,但已经离开朝堂了,如今她能倚重的就是顾铮,自然不愿意让他去涉险。但薛知道和顾铮数次单独奏对,据理力争,认为事关重大,如今必须要派人前往。
南方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因此也是大楚的粮仓所在,十分富庶。大楚每年的税收,南方也占据至少七成。因此这场水患不但会影响江南,更会影响整个大楚。而且这影响不是一时的,很有可能会持续数年。
天灾避无可避,朝廷能做的就是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江南如今已经快乱了套,从朝中派人很有必要。一来是让江南百姓知晓,朝廷并未放弃他们。二来也能更加及时准确的处理各种事务。三来……则是一个目前尚未提到的问题:这一次天灾来势汹汹,但其中是否掺杂着人祸,尚未可知,也需要查清。
而要做到这些,没有人比顾铮更合适。
他年轻,位高权重,在民间声望还很高,这个时候,由他出面,能够很好的安抚住百姓们的情绪。
太皇太后虽然不愿,但也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再加上何不平也支持,便只得允了。
当然,何不平促成此事,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别人都巴望着顾铮一路顺利,只有他希望顾铮最好是在江南出点儿什么问题,回不来了才好。
反正是他自己要去江南,真出了事,那就是老天爷不肯庇佑,自找的。
贺卿是直到顾铮出京之前,才知道了这个消息。
江南水患的消息传来,她也在报纸上刊登了相关的内容。《自然》和《科学》是科学杂志,并不涉及政治民生,但是河道决堤本身,就是有文章可做的。
如今,“力”的概念已经通过两本杂志,普及到了许多年轻士子的心中。
而这一次,她就是要借助实例,让众人知道,力学的概念和知识,不光能够用于认知世界,更能够运用在现实之中,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贺卿带着自己的几个助手出了城,去城外的河道上实地考察,建立数据模型,两天之后才回来。
一回来就听说了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要出京前往江南的消息。
而且那么凑巧,她回来时要经过的这道城门,正是顾铮出京要走的路,两支队伍在城门外碰了个头。
等在十里长亭处准备给顾铮送行的人着实不少,贺卿来的路上就看到了,并不打算去凑热闹,但既然在这里碰见了,少不得要打个招呼。
既然见了面,贺卿也就问了一个自己一直颇为好奇的问题,“顾大人乃是国之栋梁,为何却要身涉险境?倘或真有什么意外,岂不是朝廷的损失?”
贺卿欣赏顾铮,便是因为他身上总有种为大义不吝牺牲自我的气质。不论是眼前这件事,还是史书上记载的辗转多地联合各地武装势力抗击异族,都是这种气质的表现。
“为国尽忠,岂敢计较是否危险?”顾铮理所当然道,“何况正因为危险,所以才需要臣前往。”
他言谈之间,显然对自己充满强大的自信,隐隐有种“这件事别人都办不成,只有我”的意思,所以他才会如此当仁不让。
贺卿觉得有些好笑,因为他这种心态,实在不是一个“圣人”应该有的。但是她又不能不承认,这样的顾铮,才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且不论他到底怎么想,做出来的事却是实打实的。
何况,她心里其实也隐隐赞同顾铮的态度:有些是还真就非他不可。
这件事上,她也帮不上太多的忙,只能把自己匆匆写就的论文初稿塞给了顾铮。这份初稿尚未经过润色,显得十分粗糙,但是其中的理论和数据却都是准确的,模型也已经建立好,当能够给顾铮提供一份参考。
顾铮接过这份文章的时候还有些好笑,这位慧如真师好像真的将心思都扑到了这门新的学问上,连这个时候都还记着让自己看她的文章。不过他的确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这会儿在车上又没有别的事要做,便顺势打开看了起来。
这一看,顾铮心中的惊讶越来越重。
一段河堤是什么结构,哪些地方受力最多,如何计算出它的最大承受力……
这些东西,以前或许也有人提出来过,但从来没有如此明晰、如此准确!之前那些治理河道的人,往往只有一个理论和一个概念,涉及到具体数据的时候少。所以也就让后来之人找不到参照,只能再次从头摸索。
而贺卿的这篇文章,无疑就提供了一个“范本”。
这有多难得,顾铮比谁都清楚。
他心中一时惊疑不定。之前只以为贺卿已经放弃了朝政,转而寄情于这些无关大局的事,现在看来,这门新的学科,恐怕比他所想的还要重要。
如果按照他推断,贺卿是早就清楚这一点的。
那么,她到底是已经放弃了朝政,甘心自晦,还是只是将新学科作为一块跳板和切入点,以此作为自身筹码,等待将来有机会再次介入朝事?
喜欢长公主不想死请大家收藏:长公主不想死更新速度最快。(记住本站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