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意呆利 > 第531章 保希联军获胜

第531章 保希联军获胜(1 / 1)

第531章保希联军获胜

不提通古斯大爆炸这个未解之谜,其现在不过一场未知的自然现象,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既不能吃也不能看,完全不值得关注。

当然如果有人愿意去科考了解一下,也能满足一点小小的好奇心。所以意大利提出想要去通古斯科考的要求,俄国政府想都没想就同意了。不仅如此,俄国科学院也派出了几名科学家加入本次科考队。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这次科考的目的地非常偏僻而且人烟稀少,为了保障这次科考能够顺利完成,意大利科考队得到了一艘意航飞艇的协助。

这艘被称为鸿雁号的中型飞艇,载重量虽然只有十五吨,但是足以将17名科考队员以及其设备直接从空中赶往俄国,再带上几位俄国科学家就可以直接一路赶往鄂木斯克,这里将成为科考队的出发站,接下来就是直飞通古斯。

全程飞艇接送,这次的科考队算得上异常的奢华,光这一点就足矣留名历史了。

对于本次能留名历史科考,除了意大利与俄国稍微关注了一下之外,其他国家的目光都紧盯着巴尔干那场战争。

在阿德里安堡,保希联军经过二十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这座军事重镇。

为了夺取这座军事重镇,保希联军伤亡万人,失踪两千多人,损失火炮271门,消耗各式炮弹五十万发,其中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大口径炮弹两万余发。

而保希联军伤亡如此大,自然也收获了不菲的战果。

奥斯曼在这场决战中伤亡万人,失踪万人,损失火炮674门(其中有181门被联军缴获,尤其是那些要塞炮,有些忙着撤退的奥斯曼官兵,甚至连破坏的时间都没有。)

而那些失踪的奥斯曼官兵,很多都来自亚洲的援军,其士气不高,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很容易溃败的无影无踪。

损失的如此大,让奥斯曼军方意识到,根本没办法防守阿德里安堡到伊斯坦布尔的广大地区。所以在制定了节节抵抗的方针,打算在一路减缓保希联军的锋芒,为防守伊斯坦布尔赢的时间。

当然除了自家进行抵抗之外,寻求其他国家调停也成为奥斯曼的当务之急。对于自己手中的伊斯坦布尔,奥斯曼人相当深刻的了解。

不过不管怎么样,首先奥斯曼需要挡住保希两国联军才行。

被奥斯曼寄予厚望的节节抵抗,有点过于拉夸被保希联军一路击破。哈夫萨、泰基尔达、萨拉伊、乔尔卢、马尔卡拉等色雷斯地区的诸多城镇,都落入了联军手中。

奥斯曼军队一直退到伊斯坦布尔附近,才终于守住了。原因还是驻守首都新式军队,终于参与了战斗。在他们的帮助下,一路追赶将重武器落在后面的保希联军只能停下了。当然停下来归停下,保希联军开始清缴周边的溃散败兵。

面对保希联军如此明目张胆的派兵清缴,奥斯曼军队只能将怒火压在心底,因为目前能守住首都防线就不错了,整顿退下来的败兵才是守住首都的第一要务。

目前奥斯曼还能掌控的欧洲领土,除了首都伊斯坦布尔周边之外,只有扼守达达尼尔海峡的加里波利半岛,该半岛装备有海防大炮,而且狭小的半岛并不适合大规模的用兵,所以保希联军只放在一个师看住半岛守军就行,其他都准备前往伊斯坦布尔,准备夺取这个千年的圣地。

伊斯坦布尔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这可是俄国一直以来的梦想之地。所以当保希联军接近伊斯坦布尔之后,俄国人坐不住了。其外交大臣沙查诺夫就公开表态,巴尔干这场战争到了停止的时候,这场战争已经造成了太多人的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而在私下,俄国警告保希两国,如果继续打下去,那么俄国将派兵干预。

而除了俄国之外,德奥两国同样不愿意奥斯曼被过于削弱。德国在奥斯曼利益不小,而奥匈虽然在奥斯曼没多少利益,但是其野心却是在巴尔干扩张。而保希两国如果从奥斯曼获得太多了利益,那么将影响奥匈的扩张。

尤其是目前的保加利亚,虽然人口和经济实力比罗马尼亚弱,但是其在战争中表现的强悍战斗力,最是让奥匈忌惮,更不愿意其继续扩张下去。

英法这边,他们虽然在巴尔干利益不多,但是考虑如果引来其他大国的干预,那么事情可能变得不可控制,同样要求停战谈判。

至于意大利这边,虽然在巴尔干利益不算小,但是同样不希望该地区出现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

得益于国王卡洛的清醒认识,对于巴尔干这个火药桶,意大利还是少掺和的为好,所以地理位置最好的意大利,对于巴尔干的停战,也是支持的态度。

既然各个列强都发话要求停战,那么占据绝对优势的保希两国自然是顶不住。别看他们现在局面优势,真要是不听话打伊斯坦布尔,那么各国列强分分钟有无数手段让两国知道厉害。

知道自己有几分实力的保希两国,也只能同意停战。哪怕是他们对伊斯坦布尔望眼欲穿,但是形势逼人莫奈何啊!

保希同意停战谈判,作为劣势一方的奥斯曼没道理不同意。虽然在郊外挡住了保希联军,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奥斯曼这场战争损失太大大量有战斗力的军队被歼灭,让奥斯曼军队元气大伤。

虽说从德奥获得了一批武器装备,但是人不只是光有武器就能被成为军队,需要时间训练。另外带队的军官同样也需要时间培训,所以对于停战谈判,奥斯曼自然是非常愿意的。

既然要谈,自然需要选择地点来谈。在一番商讨之后,伦敦成为交战各国同意的地点。于是乎三国各自派出了代表团,向伦敦赶去。

当然,各国列强既然要调停这场战争,旁观三国的谈判也就是必然了。

最新小说: 穿越后宫之福孕多 我在大明当卧底 寒门仕子 从亮剑开始无敌 调教大明 末世超级物品商店 特种兵之军区狂少 庶香门第 第一太子爷 末世重生之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