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事情!相商!
秦文远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高声颂诵,词意怀古抒情,词中典故丝丝紧扣,天衣无缝而恰到好处,其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无不与李世民要求的诗词意境有关,使其颂读的声音余音绕梁,听者无不动容。
房玄龄等文臣急呼太监取来纸笔,竟是要秦文远写下此等怀古之词。
秦文远不忍拂了这老儿之意,接笔铺纸一挥而就,飘亮的楷书字体跃于白色纸张,当真气势不凡,使得房玄龄等臣如珍宝般小心鉴赏。
李世民望秦文远的眼光大有“老丈人看女婿,越看越爽!”的欣喜,暗忖:
“这小混蛋之才比起国子监、翰林院那些学究竟是不落下风,反而更甚,使其为太子少师当真名副其实。”
酒宴散去,秦文远于皇宫宴席上所作的一诗一词流传宫外,引得长安文人、儒生、士子竟相抄诵,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却是认为诗词皆有杀伐之气,于儒家思想不符,常常于朝廷集会或是与诸子门生相聚雅趣之时酸溜溜说出诸多不是。
这老儿其实心中赞赏秦文远文武全才,却又为秦文远不屑国子监的教学死板而怨恨。
秦文远懒得与孔颖达这等老学究计较,听别人说起这老东西背后攻击自己之语,多是一笑而过,反而得长安诸多文人儒生盛赞其气量不凡,当为士子楷模。
李世民那日与诸多大臣于“甘露殿”饮酒作乐之后,竟是应了秦文远这厮的臭嘴所言,感风寒而卧床不起,得秦文远使退烧、消炎的药物稍解病症,却仍是周身乏力,于国政多有懈怠。
这日,皇上宣太子和秦文远等朝廷重臣于床榻之前,声音微弱言道。
“朕这身子恐怕近日不宜于朝政,朕欲使太子李治监国,你等当辅佐太子处置军政,不可懈怠!”
太子与诸臣接旨,待诸多大臣退出寝殿,李世民留下秦文远再是言道。
“太子年幼,你这做姐夫的可不能任由太子心性处置国之大政,当以帝国利益为重,朕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寄希望于太子能早日撑起江山社稷之大任,你当尽心尽力辅佐之,万不可使朕心中不安。”
秦文远恭敬言道。
“皇上无须担忧,安心养病便是,太子监国,小子定当竭力辅佐,断不会因太子年幼而处置国政不当,更不会使皇上的江山社稷有丝毫的危机发生。”
李世民欣慰徐天之语,再是与太子叮嘱。
“皇儿监国,遇事当临危不乱,遇有不决之大事,除与朝廷重臣商议之外,徐天的意见尤为重要,处置国事当慎之、慎之!”
李治唯唯诺诺紧记父皇叮嘱,待父皇吩咐妥当,郎舅于寝宫陪伴皇上再是聊些国事,见得皇上困倦,秦文远示意太子一并告退,留下些提气、养身的药物,吩咐太医如何用法之后,二人出得寝宫,李治拉住徐天之手,轻轻说道。
“李治得大哥哥相帮,此生万幸!”
秦文远轻轻叹息,悄声对李治劝诫。
“太子如今监国处置朝廷军政大事,切记得注意自身言行,休得因一时之欢而使朝中大臣诟病,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李治知道秦文远这话的意思,除了感谢姐夫的提醒,更是为姐夫有此等善解人意,理解大度的心性而感动,自是应秦文远的提醒与武媚来往更是秘密……
太子李治监国,将一应朝政按秦文远的要求,皆是每日上朝听取大臣奏报,散朝后于东宫书房阅批奏折,遇有不明之事,除了召集军机重臣商议之外,于秦文远的见解和意见极是看重,每每将处置之事于寝宫与父皇交谈。
李世民使侦骑司监视朝堂上李治为君及诸多大臣的表现,得知皇儿在秦文远的辅佐之下,算得是发奋图强,好学勤政,当真欣慰不已,同时也为秦文远如此忠耿而感叹,后悔自己当初不听皇姐之言对秦文远善加使用。
秦文远却不管皇上此时心思如何,却是忙于指导太子李治处置各种军政。
缘于秦文远思想先进,常与老成守旧的大臣思路格格不入,使朝廷诸多大臣对徐天教给太子治国的思想认为是异端邪说,朝会上常有大臣提出异议,秦文远舌战群儒,使太子于此等争议中获益匪浅。
这日朝会,有尚书左仆射的房玄龄和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分别禀报,皆为朝廷开恩科选拔士子之事,言及此次恩科出题、监考和由谁担任主官之事,朝堂上自是争论不休。
太子李治于金銮殿上言道。
“诸位大人,本宫以为论其国策、治理国政的策论和易与民生发展的技能,齐王秦文远当得大任,此次开恩科为朝廷选拔军政、民生方面的士子,考核儒生的主官自然非齐王莫属。”
李治话音刚刚落下,顿时引来殿堂上诸多大臣交头接耳的嘈杂之声,盖因这考核儒生的主官位置十分使人红眼,一旦担任此职,其被朝廷录用为士子的皆为主官门生,待得这些士子分赴不同的官职,可想而知担任主官的势力将有多大。
往昔开科,担任考核儒生的主官,均来自各大世家于朝中任职的大臣,使如今朝廷上诸多官员皆以各自的座师为倚仗,扭成帮派相互制衡。
李世民作为皇上,最是看重平衡之术,自然乐意看见朝廷中各大臣、各派系之间相互制衡的现象,使其皇权稳定,然、此等制衡却也给朝廷政令通畅带来诸多弊病。
如今太子监国,皇上渐有传位于太子的想法,正是新旧势力交替之际,开科举大选,其中的意义非凡,直接牵涉各世家大族、勋贵于朝廷中的话语权。
时任户部尚书的萧瑀出列奏道。
“太子殿下;此次开科举大选,微臣以为当以国子监祭酒孔大人主持出题事宜,使国子监诸多老师为监考,选拔范围除却大唐各州城的儒生及获得功名的家中子弟可以参加科举外,国子监诸多学子方为选拔的重点,齐王虽才高八斗,然、却于此等选拔士子之事并无经验,使其为考核主官恐于此次科举不利,臣启禀太子收回使齐王为考核主官的提议。”
这厮说罢,国子监祭酒孔颖达接过其话题,于殿中高声而语。
“太子殿下容老臣禀报,朝廷科举当沿祖制施行,设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考题皆以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辅经略策,治国策为论,五经皆通者乃上上之选,可为甲等,微臣以为齐王秦文远并无有国子监学习的经历,如何懂得此等儒家学说,东北、历城之地虽也有官学,却多以奇巧淫技授人,如何能登朝堂管教万民之重任,故、齐王担任考核主官不可为也!”
诸多世家大族、朝廷勋贵闻孔颖达之言皆是附和,一时朝廷上反对秦文远担任考核主官的声音竟是占了大半。
秦文远冷眼旁观,李治没有想到此事会引得朝臣如此抵触,顿有些慌乱无主。
待得诸多大臣跳得欢乐安静下来,秦文远开声,毫不客气说了起来。
“朝廷选拔任用官员以诗书、经策为据考核儒生,即便通晓五经,不过多些酸腐罢了,似此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辈,本王治下,历城、东北的军政是不屑于用的,顶多使其做个启蒙的教书先生,治理一个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而非只知晓之乎者也之辈,此等人大多文不能担纲,武不能领军,无非靠着一张破嘴忽悠天下,使愚民之政罢了。想国家的强盛得益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持续发展,靠的是万民努力奋斗,开科举当以天下百姓子弟为主,凭什么只为世家、勋贵子弟和儒生开捷径为官,难不成这些子弟比人多个耳朵,当真是笑话,本王听此等谬论,以与发出此等言论的庸官同殿为臣而耻,这等人恐怕江山的定义都不知,还在此高谈什么治国之策,真是马不知脸长,牛不知角弯。”
秦文远此话,打击、讥讽、不屑的字句直是将孔颖达等气得七窍生烟,黄门侍郎、尚书左丞刘洎怒声而道。
“齐王爷此语端是恶毒,竟是连祖宗传下的礼制于不顾,朝廷选用贤能,历朝历代皆是以世族、勋贵、缙绅和有功名之家的子弟为主,断不会于市井贩夫、贱民等中去选拔,而大唐以诗书传家,以经策之论治国,以愚民、苛政治理天下方得朗朗乾坤,齐王言及江山,我等不知齐王眼中的江山为何意?可否道来使某等洗耳恭听。”
“唉!”
秦文远闻言轻声叹息,这与他认知的清明之政相距甚远,一个国家,如是施以此等维护少数人利益而不顾大多数百姓利益的国策,欲得强盛无疑痴人说梦。
“本王以为百姓便是江山,百姓是大江大河!朝廷不过水上之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似你等大言不惭,说什么愚民、苛政之语,便在本王之处就行不通,此次开科举,不论官民、不论贫富、不论贵贱,不论民族,凡大唐治下之民皆可报考,以慰天下寒门学子之心,使其报国有门。”
秦文远之语落地有声,铿锵有力,其面带煞气使诸多大臣不敢轻扰这厮虎须。
刘洎、萧瑀、孔颖达、张公谨、李道宗、高士廉之流,眼目里虽有愤怒之色,面对此等牛人,且并非无理取闹的话语也是不知如何反驳。
魏征出列奏报。
“太子殿下;微臣以为此次开科举,不如殿下亲为主考,使齐王助之,出题由国子监以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为基础,以此为测试考生的文化水平,治国策论以齐王思路出题,交由皇上审核而定,如此既能全面体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使对国家军政有诸多想法的考生得以施展心中的理想,使我朝人才济济,不至于后继无人。”
李治于金銮殿上早是被秦文远的霸气所震撼,此时闻魏征这等将方方面面关系皆照顾的中庸之语,开口言道。
“魏大人此语正合本宫之意,待本宫奏报父皇允准,照此施行便是!”
其时、似程咬金、尉迟敬德这等大字不识几个的朝廷军方重臣,除去对秦文远心系天下寒门学子的仁慈之心万分敬佩外,心中也有为家族子弟的诸多想法,尉迟敬德于大殿之上,高声呼道。
“太子殿下;此次开科,当以文武并举为善,除了文举,武举自然也得选拔,还望太子殿下允准施行。”
一干朝中武将纷纷附议,太子李治点头微笑。
“照准!武比交由兵部,使徐天、李靖、尉迟、秦琼、程咬金制定考核方法呈报,待父皇旨意,使其诏令天下便是。”
朝堂上关于开文武科举之事暂告段落,散朝之后,李治自是往父皇寝宫之中禀报今日之朝会情形。
孔颖达、萧瑀等臣却是往皇宫“弘文殿”继续科考之事的话题。
秦文远与李靖、程咬金、尉迟老黑等出皇宫边走边聊,言及刚才殿上争论,程咬金这厮嬉笑而道。
“你小子霸气,使孔颖达这帮平日视我等为莽夫的酸儒也知有今日,实是为俺们军将出了口恶气,善!”
“呵呵!各位大人千万不必有此认为,小子非为出气,乃是就事论事而已,那国子监培养的士子儒生做做学问还是不错的,治政靠酸儒之气却是不行,得有理论联系实践才行。”
李靖、程咬金、尉迟老黑等为秦文远所言深以为是,便在数人就要到达皇宫宫门之时,有小太监边跑、边大声呼道。
“齐王爷留步!”
秦文远停步,待小太监近前问询何事,方知皇上宣召自己往寝宫有事相商。
皇宫门前,秦文远与李靖等告辞再回宫里。
随小太监于“掖庭宫”中李世民寝殿,秦文远进殿便见皇上坐在暖榻之中,太子李治、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检校侍中魏征、河间郡王李孝恭及黄门官、尚书右丞刘洎分左右坐于皇上身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