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天又黑。
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郑绥腹中的孩子还没有出来,宋疾医和几位医婆都已经开始着急了。
桓裕守在庭院里,见这情形,一时间,又急又气,整个人处于暴走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满院的婢仆,躲他远远的,不敢靠近。
院外的安静无声,与屋子里时时传来的叫喊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些曾经听过的传言,有关妇人生产不好的传言,齐齐往脑海中涌现,妇人生产,好似进了一回鬼门关,或母子俱殒,或母亡子活、子亡母存,使得桓裕冷不丁地打了个寒颤,六月炎暑天,却如同让腊月里的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生生打了个激凌。
他见惯生死,但头一回,无法看淡生死。
熙熙不会有事。
桓裕双手紧握成拳,长而硬的指甲,生生扣进手心肉里面,鲜血从指缝中溢了出来,“她不会有事。”转身快速出了院子,紧接着,徐州城所有的稳婆和疾医,陆陆续续进入了将军府。
及至后半夜,已慌成一团,六神无主的桓裕,连他平日不待见的巫祝,也请进了院子,替郑绥和孩子祈祷求福。
此刻,院外的祷告声、来往声,与屋子里的急促声与叫喊声,照相呼应。
廊下灯笼,柱上明瓦,发出的光亮,能把整个院子照得灯火通明,却照不到他的心里去,只映得他一张如玉的脸庞,越发的煞白骇人。
天微明时分,眼见里面传出来的声音,已越来越小,叫喊声越来越低。
一种不好的预感,在脑海中浮现。
桓裕已顾不上其他,喝退不了守在门口的几位健壮仆妇,于是上前自已伸手推开那几人,直接撂倒,冲了进去,一盆盆血水往外端,不仅腥味刺鼻,更是颜色刺眼,脚下的步子快了许多。
然而,刚至套间,就瞧见躺在床上的郑绥,满脸倦色,两手紧紧抓着候在床榻边上的刘媪,还有嘴里未说完的话,“……万一,您记着,把孩子送回临汝,托付给阿兄。”
刘媪握着郑绥的手,拼命摇着头,“娘子,你不会有事,老奴见过有妇人,生了五天五夜,最后平安把孩子生出来了,你听阿媪一句,自来人的生辰由天定,娘子腹中的小郎或女娘,等到了时辰,自然会出来的。”
“可六娘……”
忽然听到产房内,谭元的妻子高氏惊叫一声,“将军怎么进来了?”她是第一个发现桓裕进了产房。
几乎同一时间,郑绥两手抓住薄毯,蒙住脑袋,“快让他出去。”
桓裕走至床榻边,依旧是浑身僵硬,对于郑绥的行为,视若不见,和着被子抱住郑绥,轻声在她耳边道:“熙熙,你别想把孩子送回临汝,你最好是自己养孩子,你听着,如有万一,这屋子里的人,包括孩子,会全部给你陪葬。”
郑绥一听,顿时怒气上涌,拉下被子,瞪向他,“桓裕,你威胁我。”
“你可以试试。”桓裕脸上带着三分笑意,眼里冷冰冰一片。
原本已极度疲劳倦怠的郑绥,只觉得一口气堵在胸口处,上下不得,她知道桓裕绝对不是说说而已,想着腹内的孩子,骨血相连十月有余,还有眼前已近疯狂的桓裕,一股强大的意念似给体内补充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让她不能放弃。
下腹又是一阵收缩,那股熟悉的巨痛,又涌了上来,郑绥紧咬着牙,满脸痛苦之色,眉头皱成一团。
桓裕见了,直接掰开郑绥的嘴唇,把自己的手指头伸进去。
这个时候,刘媪已顾不上,把桓裕请出去了,忙着指挥着稳婆继续,高氏提着心,更是不敢松懈。
阔大的内室,聚集着稳婆医婆仆妇,还有几位年纪大的命妇,显得十分的逼仄。
连枝灯散发着光亮与热度。
汗水四洒,人声嘶哑。
气氛紧张,催喊激烈。
及至东方,鸡鸣声响起,外面的天色,出现了一缕微曦的晨光,仿佛这缕晨光,照着这间内室,带来了喜气。
“再用点力,孩子的头已经出来了……”
不知是谁先出了声,继而,有接二连三的惊喜声响起。“太好了,再用点。”
“快出来了,再使点劲。”
“就快了,快了。”
“很快了,夫人,很快了……”
……
不知是过了一刻钟,还是两刻钟,桓裕觉得,当他听到稳婆喊的一声大喜,“是位小女娘。”如同用了一辈子一般。
紧接着,听到孩子的哭喊声,他没来得及去看孩子一眼,只在郑绥耳边,轻声叮咛,“熙熙,你一定给我好好的。”
再之后,扑通一声响,晕了过去,晕倒在床榻边,又引来一波人仰马翻。
郑绥当即恨不得昏过去,她也确实倦极昏睡了过去。
——*——*——
六月六日辰正,将军府四娘桓令姗平安出生。
阖府上下,紧绷了两日的神经,顿时松懈下来,上至府吏,下至僮仆,皆松了口气,趁着桓裕心情好,以对于他晕倒在床榻前,成了近日众人的谈资。
高氏更是在郑绥跟前打趣,“平日只听产妇晕过去,这还是头一回听说,郎君晕倒在产房内,将军还真是着紧夫人,夫人这福气,旁人可比不了。”
郑绥先时还会脸红,后面,一张脸早已磨得有墙壁厚,全部含笑接纳。
今日,忽然见高氏凑近前,细问:“你回难产,是不是清音堂那位,做了什么手脚?”
郑绥一听,惊了下,却是摇头,“没有。”清音堂的人,后面连屋子都出不了。
“你就心善吧,外面可都传遍了,不然,将军怎么会突然把她送回谯国。”高氏说完,又一顿,声音低了许多,“有些话,我从前不敢说,那一位,当日殷夫人都得避她三分,前两年,可是极出风头,我冷眼瞧着,不是个安分的。”
“到底心太大,做了丑事,露了真面容,也到底你和将军情深,修成正果。”说到后面,高氏替郑绥欢喜。
只是此刻,郑绥脑子依旧有些云里雾里。
李雪被送回谯国,她醒过来,听辛夷和刘媪说过,心里还纳闷:当日李雪得以封赏诰命的事,之后,她既已信了桓裕,后面,又有五兄的来信,她并没有太过在意。
怎么忽然间,人就送去了谯国。
郑绥只迟疑片刻,理了理头绪,直觉告诉她:桓裕做这事,绝不是偶然行为。
不然,外面不会有这样的传闻。(未完待续。)(8中文网.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