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原身来说,从小不受母亲待见,似乎是心底最深的执念。
可现在得知了缘由,却也开心不起来。
因为陈松已经不是那个陈松了……
不过对于黄芩的经历,陈松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因为一次错误的尝试,导致多少人难以度过这几个荒年,也不知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尝试,至少也让大家明白了务实和打基础的重要性。
陈松很清楚,五六十年代很穷,是因为国家还在进行社会主义对经济增长的各种政策尝试,这种情况下,难免会走上遇到错误的路线,但是只要及时修正,就是一个好结果。
那个年代的穷是真的没东西吃才吃不饱,不像八九十年代,有东西吃,但是就是穷。
不是城里人穷,就只是内陆的农村人穷,贫穷的吓人!
对于后世的陈松来说八九十年代是亲身经历,所以他很清楚那种深入骨髓的贫穷的理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国家要发展,只不过代价过于巨大。
虽然八九十年代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但内陆的农村人,还是有很多偷偷摸摸的生了不少孩子。那时候的家里孩子比较多的人家,一件衣服可是从老大传到老幺,哥哥穿不下了给弟弟,弟弟穿不下了再给堂弟表弟。
一件衣服就像传家宝似的,在几个人,甚至是从十几个人手上不断转手,如此这般最后这件衣服破破烂烂没法穿的时候,说不定还会变成哪个新生儿的尿布。
那时候的乡下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经常洗衣服,有时候一件衣服甚至要穿几天十几天,除了衣服少,就是怕洗衣服次数过多,把衣服洗坏了。
这也就有了我们后来经常听到的那句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除了衣服,家里的鞋子,棉被什么的,基本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明在1978年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广到八十年代中期后,那个年代后的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夸张的说,哪怕是一些城市的经济,也没有乡下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高。
80年代后,农村的粮食增产增收,再加上春风政策,大开国门,无数新奇和东西涌入国内,农民的生活水平直线提高,连带着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农村依旧很穷,可是为什么这么穷呢?
因为国门大开,拥抱世界后,我国开始积极的进行城市化步伐,准备大踏步的追赶那些国外发达国的步伐,首先就从沿海城市开始。
要进行大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上面就需要极深厚的底气给那些帮忙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项目。
底气怎么来?
从农村来,从农民来,从那些粮食中来!
八十年代后期,上面看到农村搞得有声有色,同时为了增收,扩大私企和乡镇企业数量,于是开始鼓励大家集资办各种农产品厂,粮油厂,食品加工厂,利益驱使,加上政策非常好,大家纷纷响应。
但到了九十年代后,上面对农村的方针就彻底的转向了。
于是在那一年正式下发文件,不在鼓励,甚至禁止大家集资办理粮油工厂和食品加工厂等。
政策朝令夕改!苦了全国一大批乡镇企业家。
大量的村办、乡办企业不断因为这个政策倒闭,大家原本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攒的本金直接被没收一空。大量农民背负起了相当恐怖的债务,无数乡办,村办企业的职工被迫下岗。
大好局面,一朝溃散!
乡办、村办企业的破产,同时加速了农村经济混乱的过程,连带着乡镇和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迅速降低。
公告粮飞涨!
三提五统的时代大幕正式开始!
后来,因为猪瘟的影响,上面为了各方面考虑,推出了定点宰猪的政策。于是由大家十几年琢磨办起来的养猪宰猪卖猪一条龙的产业链直接被这个政策摧毁了!
粮食税越交越多,然后连猪肉都吃的不自由了,农村生活说不出的苦!
这些政策还不算什么,供销社重新恢复,开始专营种子,农药,化肥,于是农村经济就更糟糕了!
上面在这个年代对农村的建设,有不错的政策,但也有一系列的昏招。
好招不嫌多,就怕一昏招。
更何况是一系列的昏招,农村经济简直是被打的一蹶不振,几乎90年代末都没搞起来。
与之相比的,是蓬勃向上的城市化建设。
八九十年代,与正处在水深火热的农民相比,这个年代的城里人就像是开了挂,住进了天堂!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农村对中国城市化的贡献似乎只于农民工进城!
其实不然,农民因为农村经济的崩溃,在加上贫富差距开始变大,大量农民奔赴沿海发达地区,为沿海发达城市的飞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加上那时候上面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就持续下降,同时上面每年从农村地区,收取走大量农业税与各种提留款,砸往东部沿海省份和一些特区,这才有了上面给予这些地方的各种优惠政策。
也就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农业税收入,上面才有底气承诺给予外资型企业、合资型企业、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免税、五年半税”的优惠政策。
这相当于,用广深内陆农民来支撑着整个国家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建设。
有了我国有广阔的农村作为后盾,有九亿农民在为城市化崛起输血,才有了后世那璀璨的沿海经济带和令人经验的春风政策的成绩。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上面的高层才意识到,中国的农村经济市场早已经是一团糟。
陈松知道现在上面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准备这些了,这也是他迫切需要往城市里发展,尽快增设超市分店,扩大运营规模的原因。
而黄芩那时候的五六十年代,那是现实已经无法改变,所以陈松引以为戒,避开因为政策失误的农村,往大城市里游。
不是不想改变上面的想法,陈松曾经也考虑和省里大老板的周叔聊聊,只是他没办法给出数据和佐证,总不能说自己来自后世,未来这些政策,会把农村经济打垮,所以你们要重新拟定新政策。
不被人赶出去才怪呢!所以他有心无力!
想了许多,陈松听完黄芩的自述后,原身的那抹执念也消散了。
“好了妈,这都过去了!”
淡然一笑,陈松早就对以往不受母亲待见的事情不甚在意了。
大嫂在旁边欲言又止,生怕老太太说出要重新分家产之类的话,但又想到陈松都在外面成大老板了,谁还会惦记家里这点东西啊。
“四弟过来。”陈松对着陈根招了招手。
陈根立马小跑过来,陈松看着陈根,摸了摸对方的头,对着陈爱国说道:“爸,黄家人看来不太会善罢甘休,估摸着还是会冲着四弟来的,要不这样,我把四弟带到县里读书吧,管那片的派出所所长,跟我打了不少交道了,到时候也方便,你看怎么样?”
陈爱国听完,下意识的看了一眼黄芪,看黄芩咬着嘴唇,欲言又止,于是也沉思了片刻道:“这样也好,省的那些人老是纠缠。”
说完,陈爱国就看向黄芩,黄芩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