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
这边按下魏国的命运,后文再续。
再说秦国左将军王贲,命三军休整三日,留少部分兵力,配合郡守守城,遂引得胜大军,浩浩荡荡地返回咸阳。
咸阳城外,灞桥之上,少不得文武百官,黄沙铺路,净水泼街,远迎近接,黔首沿街争睹秦军得胜风采,全城欢动。
次日,王贲神采奕奕地进章台宫,上得殿来,缴回虎符,回复王命。
秦王嬴政少不得对王贲又是一番厚赠褒奖,加官晋爵,一时荣耀无两。
秦王政见大军即已返回咸阳,命兵不卸甲,整装待命。
秦王有他的打算,他要乘胜再取一国。
这日,秦王政驾临章台宫御座之上,与群臣朝议下一步进军方略。
朝贺已毕,了解秦王本意的廷尉李斯先出班奏道:
“启奏陛下,托先王宏福,赖陛下龙威,三军将士用命,我大秦已灭韩、魏,中原已尽归秦有。北方的燕赵余脉仅苟延残喘,为今之计,当遣一将,引得胜之军,南向攻楚。楚灭,则天下可定也。”
对于李斯的建议,秦王政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将问询的目光,扫向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文臣们。
御史大夫冯劫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大军刚刚征魏而还,应该稍作整顿休息。况且,秋冬渐至,不利征战,伐楚当明年再战。”
秦王政含笑不语,将目光投向丞相王绾。
丞相王绾忙整顿衣冠,出班奏道:
“御史大人此言差矣,此次伐魏,我军历经半载,经平阴一战,王贲引河水,灌淹大梁乃得。”
“然虽灭魏,但士卒挣得军功之心未得到充分满足,三军上下士气正高,正可谓军心可用。值此之际,选一能将,引得胜兵攻楚,可望一鼓而下。虽值秋冬,但楚境冬不结冰,此实用兵之际,伐楚当即行。”
秦王政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廷尉李斯和丞相王绾的说法。
随后转向武班丛中问道:
“诸位爱卿,若伐楚,当用兵几何啊?”
众将都在心里默默盘算,一时无人回答。
秦王政见武将们都不作声,将目光投向年轻的将军李信道。
“李信将军,如若攻取楚国,爱卿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卒呢?”
李信见秦王政眼里,透射出信任的目光,心中一暖,忙上前一步,回奏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攻取楚国,二十万人可矣。”
秦王政又看了看默不作声的老将王翦,问道:“王翦老将军以为如何?”
王翦出班回答说:“启奏陛下,臣以为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政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王老将军,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是越来越谨慎了,须知太谨慎就近乎胆怯啊!”
随后,又转向李信道:“看得出来,李信将军还是伐燕时那般果断勇敢,朕以为李信的判断是准确的。”
其实,在秦王政组织这次廷议之前,派谁带兵出征,心里多少是有所倾向的。
首先排除的是王贲,刚刚征战归来,适当休息一阵,是情理之中的事。
而王翦,做为资深老将军,又是王贲之父,也不在秦王首选的人选里。毕竟王氏父子虽能征惯战,但也不宜一直将军队置于其下。
而李信,和王贲年纪相仿,是秦军少壮派中比较有为的显赫人物,同时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李信的征战历史中,也不乏令人侧目的显赫经历。
当年秦灭亡韩国后,秦王政派王翦率领数十万大军逼近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赵国。
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后,秦王政大怒,派主将王翦、副将李信攻打燕国,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以轻装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蓟城坚守。
不久,王翦率领大军抵达并攻克蓟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保辽东,李信率军紧追不舍。
代王赵嘉致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
燕太子丹逃到衍水,当时李信带着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此时燕王喜派人斩杀燕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此役之后李信深得秦王政信任。
此次,见王贲伐魏建功,秦王政也想给李信一个伐楚立功的机会,借机锻炼一下李信,也间接分化一下王氏父子在军中的威信。
这是作为帝王的驭人遣将之术,外人实不得而知。事后,也是凡人所不能理解之处。但,这就是帝王。
经过朝堂上的一番廷议,秦王政终于可以顺理成章地选将了,于是,秦王政开口道:
“王翦老将军,你年纪大了,这次伐楚还是让年轻人试试身手吧。”
于是,当庭议定,派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二十万,择日劳师,发兵攻楚国。
王翦见因秦王政说出此一番话,也知趣地告退。
随后,就推托身体年老多病,申请回家乡频阳养老去了。
这边,李信整顿军旅,点将已毕,择日誓师出征。
二十万军中,蒙恬以下,大多还是围攻大梁的士卒,依旧是盔明甲亮,旌旗蔽日,士气高昂。
丞相王绾携文武百官,俱至灞桥劳师已毕,李信一声令下,大军只望楚境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