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
秦都,咸阳,章台宫,后殿内。
秦王政,正独坐在榻上,对着案几上的一个锦盒出神。
锦盒已经打开,盖子掀在一边。
一柄宝剑,静静在躺在锦盒里,发着青铜器特有的光。
此剑名“太阿”。
秦王政,怔怔地看着那锋利的剑刃,思绪似乎回到了童年。
当年,在邯郸,赵王宫室的学宫里,赵政(秦王政幼时之名)、赵嘉、姬丹,一起嬉闹玩耍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了秦王政的脑海里。
当年的孩提赵政,现在即将为天下之主。
而昔日的玩伴,一个,曾派荆轲行刺,最后,人头不得不被其老子奉献在自己面前。
一个,不甘国破,用眼前这把宝剑,自戕身死。
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又是何等残酷的人生。
此刻,在一代雄主秦王政的心中,翻江倒海、五味杂陈、思绪难平。
想当初,赵氏、赢氏同出一宗,都是商朝名臣飞廉(蜚廉)之后。
飞廉有两个儿子,长子季胜,次子恶来。
季胜之后造父,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
恶来之后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号曰“秦嬴”。
此后兜兜转转,八百年轮回,竟互为敌国,终究兵戎相见,一兴一灭。
而姬喜,更是曾经的玩伴,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上升到国家利的层面,最终演变为一死一生。
这一切,在常人眼里,是何等的讽刺,又是何等的无情。
但,现实就是如此。
而眼前的秦王,又何尝不是九死一生。
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少年时期饱经离乱之苦。
父王驾崩后被扶上王位,面对宫廷内乱,“仲父”吕不韦把持朝政,外有诸侯“合纵”讨伐,内有母后后宫**,大臣互斗,“假父”嫪毐叛乱,多少次都有性命之忧。
关键是,经历这些事情时,他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现在,我们十几岁的孩子,都在做什么呢?
而能够经历这些,并能妥善处理好这纷繁复杂的局面,在诸侯六国,甚至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中,又有几人呢?
想到这里,秦王政,略平复了一下心情,将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事情上来。
他看了一眼背后挂着代表六国宝剑的那面墙,现在,只剩下一把了。
那代表着东方的大国——齐。
秦王吩咐,宣李斯、王绾、蒙恬觐见。
一个时辰后,秦王政在章台宫前殿,接见了三人。
秦王政召见三位大臣,是要深入讨论一下,今天早朝,诸位大臣们议而未决的伐齐大计。
秦王政端坐王位,开口道:
“自昨日王贲捷报传来,北方的燕、代已平。纵观宇内,仅剩东方之齐,今日早朝,诸位爱卿议论纷纷,寡人一时未决,特招诸位来,小范围议论一下,这伐齐之计,到底若何?”
丞相王绾看了一眼旁边的廷尉李斯和将军蒙恬,见二人似在深思,觉得自己有必要先来个开场白,于是,上前一步行了君臣之礼,之后道:
“陛下,想当年,太公望(即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被封国建邦后,煮盐垦田,兵甲数万,富甲一方。”
“传至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五霸之首,时人称为海王之国。”
“齐国鼎盛之时,桓公任管仲为相,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制,逐渐强盛,主持天下会盟,成为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齐桓公经常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无道,以“尊王攘夷”之名,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合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桓公之后,国君昏庸,内乱不止,大臣专权。传至姜齐,大夫田和自立为国君,现在的田齐已经不是当年的太公之国。”
“齐襄王后由其年幼之子田建即位,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内政遂乱。”
“禀陛下的旨意,我大秦依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对齐国进行了笼络,尤其是派人重金贿赂了后胜。”
“后胜为人贪婪,在我伐五国之际,劝齐王建袖手旁观,结好我大秦,不修战备,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逐灭五国。”
“直到今日,方可回过头来,放手对付齐国。所以,当此时,正是伐齐的大好时机。”
秦王静静地听完丞相王倌这堆废话,看了看他,问道:
“丞相所言极是,为今之计,当若何呢?”
王绾沉思着,一边用眼看向廷尉李斯。
李斯见时候差不多了,忙上前一步行过君臣之礼,道:
“陛下,为今之计,伐齐宜早不宜迟。”
“唔。”秦王政用鼓励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廷尉。
李斯之所以讨秦王喜欢,多是因为他的睿智,时常在****,给秦王一些较好的建议。
比如,那封著名的《谏逐客书》。
想当初,东方各国纷纷派间谍来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
“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李斯给秦王写这此信,列举了秦穆公任用外邦五贤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惠王用张仪,秦昭王用范雎等例子。这四代王都是任用客卿,秦国才蚕食诸侯,逐渐成帝业。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政之所以为雄主,自然有着充分的明辨是非能力,更能知错即改。
他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自此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所以,此刻,秦王更想听听李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