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
果然,当葛婴回到陈县,将襄疆的人头,献给陈胜的时候,他得到的不是陈胜的谅解,更不是对他攻城略地的奖赏。
陈胜早已得到消息,葛婴竟然在东城另立楚王,不由得火冒三丈,怒气盈胸。
一到陈县,立即传葛婴入见。
陈胜坐在王位上,劈头盖脸地大声斥责葛婴,历数葛婴数条罪状,容不得其辩解,当即喝令斩首。
刀斧手上来,将葛婴当场拿了,推至刑场,一刀两段,死于非命。
立在两旁的众将,登时目瞪口呆。
陈胜意犹未尽,恨恨道:
“众位将官,本王法出令行,各当勉力遵守,违抗王命者,定斩不饶。”
众将皆诺诺而退。
表面上,陈胜一时气盛,借杀葛婴以立其威,实际上,众将私下里不免议论纷纷。
即使葛婴擅立在先,但因其有功,且已悔过,杀了所立楚王赎罪,其情可原,罪不至死。
这就涉及到上文说过的,做头头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凡事都要做给人看,尤其是当领导,做首领,带团队的,或者将来要带团队的人,都要铭记这一点。
身在其位,就不能由着性子来,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或者简单的是非观,来做判断和决定。
任何一项决定,对别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说出的一句话,都要考虑一下,其他人会怎么看,会如何评价和权衡这件事。
有读者君会说,新当了头头,不是上来都需要烧上三把火,或者杀个鸡给猴看,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吗?
事实是,哪个猴都不会因为你杀了只鸡,就害怕或有所忌惮。
所有的下属,是否信服你,是否仰仗你,不在于你的位置有多尊,声音有多高,脾气有多大。
而在于,你所言所行,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出于公心,是否能经得起推敲,是否能服众。
还是那句话,做领导的,首先要做给别人看,接受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其次,要体察下级,要收服人心。
这方面,即将出世的大汉高祖,可谓是出类拔萃,之所以取得江山,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即无规矩不成其方圆,定规矩在先,惩罚在后,而绝不能事先不告知,上来就处罚。
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告诉大家,因为有言在先,所以他错在哪,为什么错,该承担什么责任。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为了立威就滥杀。
那样无异于随时给部下挖坑。
你以为部下都应该知道,这是人之常情啊?
殊不知无令则不行,无禁则不止。
你不能满脑瓜子想当然,认为大家都应该如此,可是你有规矩么?你定规则了吗?
总不能让所有人猜你是怎么想的吧,何况人比变色龙还善变,你让下属怎么猜?
就像现在的陈胜,虽然杀了葛婴,但却没有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即使他身居君王之位,手操生杀大权,但效果可能却与他的愿望相反。后果,下文就显现出来。
葛婴即死,众心摇动,互相私议。
陈胜另行派邓宗,接替葛婴之军,南略九江。
八路人马,不能一齐表述,先说这北一路,也就是武臣这一路。
武臣作为与陈胜关系密切,在其眼里属于信得过的将领,率三千军,向黄河北岸的赵地进发。
张耳、陈余两人,心里别有打算,也不计较官职大小,欣然领命,随军渡河北去。
其实,陈胜之所以攻陈,就是看好了陈曾经为楚都,陈胜身为楚人,对陈的历史也有所了解,富于感情。
同时,陈县的楚国原来的宫室大多完好,陈胜可以拿来即用,省却了大兴土木之劳。
其实在他的心中,戈命也好,起义也罢,无非是为了一份富贵。
眼见得起义军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富贵就在眼前,称王易如反掌,他岂能错过?
所以,无论陈余也好,张耳也罢,不论他们的建议,多么睿智,他们的劝谏,多么中肯,陈胜是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的。
但,在张耳和陈余心中,本以为陈胜是个不世之才,希望出山投个明主,辅佐之,成就始皇般的帝业。
没料到,陈胜只贪图眼前富贵,对更大的目标,无甚兴趣,二人就起了离开的心。
事实也证明,陈胜的急于称王,对自己一手掀起的反秦浪潮,对自己未来的事业的损害,都是致命的。
但,也有有利的一面。
在大泽乡首义后,现在的大秦王朝的城郡,除了咸阳、荥阳守军较多的重镇以外,很多城池,只要义军一到,城守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保命逃跑。
武臣三千兵马不算多,也仅仅刚能成一军而已。
军队从白马津渡过黄河,直抵安阳。
一路上,张耳、陈余为其策划,先发檄文至各地,动员豪杰起来响应,檄文上大致说:
“秦的乱政酷刑残害天下百姓,已经几十年了。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按人头收缴谷物,用簸箕收敛,用来供给军费开支,财尽力竭,民不聊生。”
“加上严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宁。陈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导天下,在楚地称王,纵横两千里,家家义愤填膺,人人斗志旺盛,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县里杀了他们的县令县丞,郡里杀了他们的郡守郡尉。”
“如今已经建立了大楚国,在陈地称王,派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攻击秦军。在这时就应该群起响应,成就封侯大业。”
“天下苦秦久矣,凭着普天下的力量攻打无道昏君,报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据土地的大业,正是有志之士不可错过的时机。”
这就是谋士的作用,在武臣军到以前,先进行舆论战,扩大义军的影响力。
结果,很多郡县的豪杰纷纷响应,安阳城守弃城而走,武臣军进驻安阳,收编队伍,军队很快就扩充到几万人。
武臣自此号称武信君,相继攻克了赵国境内的十座城池,随后,兵峰直指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