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亲政大典
“辛巳之变”后,依附慈禧于的势力大部分归入了醇亲王奕譞的麾下,其余的或罢或贬,已经成不了什么气侯,慈禧一倒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随后慈安宣布还政于帝,于四月十五举行亲政大典,并昭告天下。此消息一出,顿时天下哗然。既不卷帘听政,也不设辅政大臣,直接就把权力交给十岁的皇帝,这让天下许多有识之士担心不已。这光绪朝不会重演元佑旧事吧。
北京,恭亲王府。
“辛巳之变”后奕忻坐回了首辅军机大臣的位子,却一直没什么动作,对府上来探消息的官员也一律挡架,每天只是例行到军机处走一道,再就是养养花,下下棋。
“六爷,太后把西边的废了,自己又不听政,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兵部员外郎许应骙在奕忻身边道。
奕忻瞟了一眼许应骙,把一粒棋子放在棋盘上,“为什么太后就不能归政于皇上?”
许应骙听了不由有些发愣,“难不成真让那小皇帝亲政不成。”
此时坐在奕忻对面的王府客卿胡承言笑着对许应骙道:“大人您就没发现这回是谁得了最大的好处?”许应骙若有所思,胡承言接着道:“如今朝中局势三分,太后一分,六爷一分,七爷一分,太后归政,六爷也不过得回了首辅军机大臣,只有醇亲王收了不少人……”
“是七爷?”许应骙幡然醒悟道。
奕忻此时从棋盘上抬起头,摇了摇脑袋道:“老七还没那个本事,其实我也是事过了才发觉的,得了最大好处的是咱们那位皇上。十一岁亲政,当年圣祖也不如他啊。”奕忻说着“嘿嘿”冷笑了两声。
“不过是个小毛孩罢了,我们还怕了他不成。”许应骙不屑道。
奕忻抓了抓棋盅里的棋子:“东边的没有所出,而那位皇上又与她相近,有了什么事,她手下的那些奴才自然听咱们那位皇上的,老七就更不用说了,亲爷俩还能尿到一个壶里去?以后说话做事小心着点,被人抓了辫子我也护不了你了。”
“诶”许应骙小心答应着。
四月十五,天坛。
平日里极难看到人影的天坛此时显得极为热闹,占地数平方公里的空地上到处是穿着官服的官员,在他们中间还有一队队盔明甲亮的军士将这些官员分为地位悬殊的几块。阳光射下,那些顶子上的宝石晃得人直眼花。
旌旗翻卷,鼓号长鸣,被御林军隔开的御道上,皇帝的銮驾由远而来。当先举着三十六面黄底金边龙旗的御林军,接着是手捧净水的宫女,再然后皇帝的御辇才出现,前后左右都是一片明黄,呼呼啦啦足有数百人。
一直到天坛前,方怀才从龙辇上下来。摆出一副庄重的神色登上天坛,此时祈年殿前已摆好了香案,从太监手中接过三炷香,分三次插入面前的铜鼎之中。这三炷香都是有说法的,每插一炷香都要摆三次,第一炷香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第二炷香祭祀土地请求五谷丰登,第三炷香祷告祖先保佑大清延续万年。
敬过香后是诵读祭文,生涩拗口,洋洋万言的祭文听得方怀昏昏欲睡。祭文念完了就是授玺,又是一阵子忙乱,众人跪迎,拜了上头的国玺,山呼万岁,一道程式都不能少的。半天下来,大日头照着,就算是精壮汉子都累得要死,何况底下那些官员多半是精衰气短的老书架子,不多时已经倒下五六个,被侍卫架了出去。倒是接过那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金印的方怀精神好得很。
满清一朝关于皇帝亲政有详细的规定,最主要的标志便是权力的象征国玺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内阁军机处发往全国的文书有且只有盖上了皇帝的金印方才有效。
这项措施极大地巩固了皇帝的权威,当年即使像鳌拜那般专权,要想行事也必须必康熙盖上印章。历史上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也有所谓的亲政,但实行的一旨双印,也就是皇帝的圣旨上除了要有皇帝的金印还要有太后的玉印,这与方怀今天的亲政当然相去甚远。
方怀以十岁之龄登上这权力的巅峰,成为了大清历史上亲政最早的皇帝,即使是那位英明神武的圣祖康熙爷,也是在十三岁后才亲政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异数。
虽说是亲政了,但前三个月主要还是在两位亲王的指点下处理国事,再就是听取六部尚书的呈情。
如今方怀已经成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前面的路还有很远,也很不好走。方怀心中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就是带领这个苦难的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上一辈子自己欠这个国家太多,就用这辈子来还吧。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