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各有心机两不知(上)
桓温在离开建康回姑孰的前夜,召郗超、陈操之入大司马府长谈,除了世子桓熙在座,别无他人,桓温指着郗超、陈操之二人对桓熙道:“阿大,郗君、陈君皆为父所敬重,汝须礼敬之,有他二人相助,汝方能克绍箕裘,光裕大业。”
桓熙避席,向郗超、陈操之二人行顿首大礼,郗超、陈操之赶紧还礼,表示定当殚精竭虑,辅佐世子。
桓温废帝立威,颇为自得,问道:“子重对重建北府兵之事有何筹谋?此事宜急不宜缓,北伐良机不容有失。”
陈操之道:“京口乃侨徐州治所,北中郎将庾希现为徐、兖二州刺史,都督青州、晋陵诸军事,明公欲重建北府兵,庾氏这一关是绕不过去的。”
庾希是帝后戚属,虽说庾皇后已崩,司马奕也被废为东海王,但庾氏一族已然坐大,除庾希外,庾蕴为广州刺史、庾友为东阳太守、庾倩为太宰长史、庾邈为会稽王参军、庾柔为散骑常侍,俱为显贵。
桓温皱眉道:“嘉宾、子重可有良策?”
郗超事先已与陈操之私下商议过,当下朝陈操之微一点头,陈操之道:“世子要进入京口掌兵,若得不到徐州刺史的支持,更或者暗中掣肘,那就事无可为了,所以,徐、兖二州刺史必须另选高明。”
桓温知道陈操之与庾希有旧怨,说道:“庾氏盘踞京口,若无显罪,动他不得,否则恐怕会导致北府骚乱,子重既如此说,想必已有对策。”陈操之不是那种光提问题不解决的人。
陈操之道:“明公可以庾希不能救许昌、汝南为由,表奏朝左迁庾希为护军将军,而以吴国内史郗公为徐、兖二州刺史,都督扬州、晋陵诸军事,镇京口。”
吴国内史郗公便是郗超之父郗愔,郗愔,字方回,太尉郗鉴长子,晋成帝时袭爵南昌县公,征拜中书侍郎,历骠骑何充征北褚褒长史,迁黄门侍郎,转临海太守,永和末年以疾去职,居章安数载,升平四年因为弟郗昙病逝,郗愔复出,为吴国内史,郗氏在京口极有影响,北府军就是身为流民帅的郗鉴在四十年前组建的,在平定王敦叛乱中有功,后虽解散,但北府诸将俱在两淮诸州郡领兵,而且郗鉴次子郗昙依然手握重兵,升平年间郗昙曾任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下邳,升平三年因为与谢万联兵北伐时因病退兵,后又与贼帅傅末波等作战失利,降号建威将军,随即病死,郗昙的职权被范汪继任,升平五年范汪因为北伐失期被桓温表奏朝廷贬为庶人,北中郎将兼领徐、兖二州刺史这一重要职位落到了庾希手中——
静室无声,烛火摇摇,郗超端坐不动,似乎陈操之所说的与他无关。
桓温捻须深思,以不能救许昌为由将庾希降号为护军将军,诚然妙计,而且这与免为庶人不同,庾希尚不至于铤而走险,最主要的是继任者是郗愔,这是徐、兖二州诸将以及朝野内外都能接受的人选,以桓温的心意,其实是不愿意郗氏继续留在京口掌握兵权的,他很想让长子桓熙担任这一要职,但桓熙显然不具备那个资历和声望,桓温虽然权势熏天,却也不敢打破整个士族默认的规则,栽培桓熙还得循序渐进,当然,他三弟桓冲具备了这个条件,但桓温也清楚现在他尚不能控制长江下游晋陵京口的局势,欲速则不达,让郗愔居京口总比庾希为好,郗愔必须支持他儿子桓熙重建北府兵,待桓熙掌握了兵权,郗氏在京口的势力自然就相形削弱,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郗超追随他也是为了宗族利益,为得郗超忠心,这时向郗超示恩惠是适当的——
桓温笑了起来,赞道:“子重所虑极是,庾始彦昔日在吴郡刁难子重不成自己反而气得呕血,传为笑谈,如此庸才,哪堪重任。”向郗超拱手道:“致意尊公,可准备赴京口之任了。”
郗超心下甚喜,面上不动声色,也不言谢,却问:“不知明公如何安排世子立足京口,世子现为豫州治州从事,以此职无法建军领兵。”
这也正是桓温顾虑之所在,郗超既然提出,那么就是有应对的办法了,善哉善哉,他座下的这两大谋士开始竟相献策了,桓温道:“嘉宾计将安出?”
郗超道:“目下诸郡长吏皆无空缺,世子要擢升颇为不易,然非州郡长吏不得领兵,奈何?”
桓熙耐不住性子,接口道:“是啊,奈何?”
郗超道:“可直接表奏世子为刺史,如此招揽北府旧部也较显赫。”
桓温怀疑道:“刺史?恐非桓熙所敢望。”
郗超道:“江左诸州诚非世子所敢望,但中原诸州有何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