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五、民生杂记
“见过小官人。”
柳如是向俞国振一福行礼,俞国振见她手上新有了个玉镯子,他记得这个镯子原本是在方子仪腕上的,心道这小妮子厉害,不仅拐得方子仪与她如同姐妹一般,还骗了一样首饰。
“见过世兄。”她行完礼之后,方子仪松开手,也是盈盈一福。
见别人都淑女得很,小子柠自然不甘落后,她虽然已经十岁,却还是纯稚可爱:“见过姐夫!”
这一声姐夫,方子仪脸上顿时羞红,但心中却是窃喜,因为这可是彰显她对俞国振的所有权。她教养极好,虽然心中很是好奇,却敛眉垂目,没有去看旁边柳如是的脸色。
她早就从方以智口中得知,俞国振身边多了个贴身的使女,最是明艳慧黠,比起以前的小莲要厉害得多。这一次拉着柳如是来看书库,一来确实是好奇俞国振那些书是如何印出的,二来也是想看看这位贴身使女的心性,因为若无意外,这贴身使女日后就是俞国振的妾室。
“一家人,不必拘礼。”俞国振厚颜无耻地道:“子仪,子柠,如是检点了些什么书给你们看?”
旁边的方以智险些摔倒,“一家人”这话,便如此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自己这个便宜妹夫倒还真的厚脸皮啊。
“刚刚进来,如是姑娘还未来得及捡书,世兄与大兄便到了。”
“既然如此,我们一起来捡书看,小子柠,你喜欢什么书,只管说啊!”
若放在后世,这间书库算不得什么,无非是三间屋子中间用门通透了,但在方以智兄妹眼中,却很少看到这么多书,特别是方子仪,她一介女子,便是别人家有藏%%,也不方便去借阅,看得这满屋子的书册,心中甚为欢喜。
不过,看起来书多,可类别却并不多,总共加起来也只是二十余种,其中一小半是柳如是见过的。
“这是《风暴集》第二册?”方以智看到数量最多的一种:“说起来,《风暴集》第一次卖得如何?”
“极好,仅南京一城,便卖出了三千册,苏州城中又卖出了千五百册,扬州城也有这个数,杭州稍次,千余册左右,北京销量尚不得知,蜀中、湖广情形,也暂不知。”提到这个,俞国振笑了起来:“不过料想三地加起不会少于南京,托会试之福,四方士子云集于南北二京,不少人都买了。”
“这也是你定价便宜,这般纸张,这般字迹,只卖五十文……只怕你卖得越多,亏得也越多吧?”
俞国振笑了笑,《风暴集》第一期是他的试水之作,定价五十文一本,虽然便宜,但若是数量能卖上去,完全可以收支平衡,甚至小有节余。他使用冲压锻术制造铅锑合金活字,成本比起别的印书社要低得多,因此敢于将价格订得极低。这样的价格之下,即使别的印刷社见《风暴集》卖得好,盗版跟风,也无法与之竞争。
以目前情形来看,《风暴集》第一期卖出万册是不成问题了,五十文一本,他委托书商代卖还得让出部分利润,因此总共回笼资金约是三百两,足够纸张油墨的支出了。
“我的书呢?”方以智见他将《风暴集》的账细细算来,却迟迟未提自己的诗文集,忍不住问道:“还有老大人的书呢?”
“老大人易学名家,故此购者不少,已经销出三千本。至于密之兄你嘛,你自以为有老大人的名声么?”
方以智惭愧地摇了摇头,他虽然在士林年轻一代中名声鹊起,但比起父亲还有差距。
“你诗文有老大人谈易老辣么?”
方以智又摇了摇头,此时他的诗文,虽然已经才气毕露,可佯狂强愁之味亦浓。
“是啊,我也觉得奇怪,你这厮要名声没名声,要文笔没文笔,可为何你的诗文集却卖得比老大人论《易》还要多,足足卖出了五千册呢!”俞国振哈哈大笑起来。
方以智顿时明白自己被他耍了,上前便要动手,两人闹了一番,看得方子仪唇迹浮笑,柳如是也成了掩口葫芦。
其实方以智诗文卖得多的原因,俞国振心中是清楚的,读书人中真正精通《易》的毕竟较少,而能写几诗打油诗并好点评各家的却多。再加上方以智加入复社,复社诸士子只要见到他的诗文集,哪有不捧场的,况且书的印刷极为精美,价钱还低,便是收藏用,也足以抵得上那一百文的书价了。
要知道此时,仅正式加入了复社的士子,便有二千七百余人!
“济民,多谢你了。”方以智闹了一番之后,突然敛衣拱手,向俞国振长揖:“若非济民,也不知四十岁之前,我诗文能否问世。”
“这样说来,那润笔之资我就可以省了吧?”
“不行,亲兄弟明算账,感谢归感谢,该我的润笔之资,就是一文钱你也得给我,我马上可是要去金陵,那是六朝金粉之地,手中无钱,怎么能过得逍遥!”
“我又得替你印,又得替你卖,还得给钱给你,那我图个啥?”
“谁让你是我妹夫,我是你舅哥呢!”方以智也学着了俞国振三分厚颜。
方子仪的脸顿时又红了,她实在没有办法和这两个人呆在一处,便拉了柳如是一把:“如是,你说有本有趣的游记,引我去看看好么?”
“好啊。”柳如是抿嘴笑了起来。
“济民,以后你这印的书,无论是什么,每印一种,便赠我一册,我也要建个藏书阁!”
“自然没有问题,只要你想要。”
方以智一边翻着手中的《风暴集》第二期,比起其余书,这本书内容涵盖甚广,前一半是读书札记,后一半则是游记和实学内容,在看第一期时,方以智就有种感觉,这是一本专门为士子编的书册,如今看了第二期,他更加确定了。
“老大人说的果然没错,济民志向非小,这《风暴集》其实是要士子放眼看天下,不可只拘泥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也。”方以智心中暗想。
他却不知,方孔炤还有一个猜想没有说出来,《风暴集》售价如此之低,几乎凡是读书人都看得起,随着它的普及,俞国振在士林中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天下读书人虽多,可是真有自己主见的却少,绝大多数都难免有从众之心,若是身边尽是一个声音,那么他们就会习惯于那个声音,直至服从那个声音。方孔炤只是隐约猜到俞国振的这个用心,唯有从后世而来的俞国振,才知道媒体舆论的可怕之处。
东林、复社如今控制着舆论,特别是张溥,影响之大,当世无双,他虽然一介布衣身处草莽,可影响之大,甚至能直接干涉到朝堂上官员的任免,象张国维能够任应天巡抚,背后张溥出力甚大。
“咦,这一本是何书?”
翻了一下第二期《风暴集》,方以智将之收好,然后又看到一本书,这本书的印刷数量,比起《风暴集》还要大,页码却比《风暴集》要薄。
“《民生杂记》,与《风暴集》不同,这书是专门售给那些商贩市民看的。”俞国振笑着也拿起一本。
自一开始,俞国振就有详细的计划,《风暴集》针对士林,在此之外,还必须有一份针对市民、乡绅阶层的杂志。在《风暴集》试水成功之后,他立刻推出了《民生杂记》。
“商贩市民?他们能看懂?”方以智哈哈大笑起来:“济民,这回可是你做了,商贩市民大多大字不识,你将这般书册给他们看,正所谓明珠暗投,俏脸扮给瞎子看!”
“密之哥哥何以知道商贩市民大字不识一个?”俞国振道。
“这何须问,读书识字,乃是大事,小民鼠目寸光,哪里舍得去读私塾?以我估算,商贩市民之中,能识字者百中有一便了不得了。”
俞国振哑然失笑,这个估算,倒和后世某些信口开河的家的结论差不多。而实际上的数据,却与此大相径庭。
“怎么,你觉得愚兄之言有误?”
“密之兄知道格物致知之理,先格物而后致知,我大明有多少识字之人,也需要格物之后方能致知啊。”俞国振举起一根手指:“若以咱们长江两岸富庶之地而论,小弟遣人调查过,十五岁之上男子,能识字者,十中有二。”
“什么,无此可能!”方以智大奇:“竟然有这么多人识字?我记得民间有信客,诸多人寄信,都需委之信客,哪里会有这么多人识字?”
“兄长,识字未必是写字,写字未必是能做得文章。”俞国振笑道:“他们只要能瞧得懂《民生杂记》中的句子便可!”
方以智翻开《民生杂记》,发觉其扉页之上,将整本书册分为了六大块,第一块为“各地风物”,收纳了三篇文章,作者是“徐林”,都是介绍各地物产的。他翻了第一篇看,却是介绍金华火腿的,既有历史典故,又有产地产量,文字都是大白话,若从文采去讲,当真是半点文采也无,但这样毫无文采的文章,只要粗粗识字,便可以看懂。
甚至读书人最头痛的断句,在《民生杂记》之中也以标点句逗为之预断!
“济民你倒做得精细。”方以智隐约觉得,俞国振编这个《民生杂记》另有深意,但一时之间还想不到,因此只能仍在销量上纠缠:“只是这篇东西……真卖得动么,文人士子,怕是对他没有什么兴趣,你说长江南北识字人多些,可放在全大明呢?”
“全大明十五岁以上男子识字率,不会低于百分之五。”俞国振笑眯眯地道:“总数大约是五百万,而市面上专门给他们看的书,实在太少!”
(感谢木头竹子打赏,拜求月票,再有三十张月票可以加更啊)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