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颜在严家向来是说一不二,而且严颜那火爆的脾气,别人也不敢招惹他,严家只能把多的那一成田赋乖乖交上。
至于其他的世家,虽然有心不交,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一成的田赋,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反正这些世家也不是靠这一成田赋吃饭,犯不着为了这区区一成的田赋,得罪了皇帝,所以这些世家没有一个表示反对的。
阿斗所需要的,便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效果,慢慢的将人头税取消掉,转移到田赋当中,田多者,多缴税,田少者,少缴税。
……
一个月后,由礼部主管的武科,终于开始了。
很久以前,阿斗便开始筹备武科,而一年前,长安便放出了消息,开设武科,凡是武艺高强者,皆可参加。前百名可以参加殿试,由陛下亲自考量,前五十名皆可选入军中为将,其中五十到二十名,可为牙门将,十到二十名,可为骑督或曲都,前十名可为尉将,而前三名者,更可能被封为将军。
武科设置了五个科目的比试,分别是较力、步战、马战、射箭和兵法。每一项都设铜牌二十面,若是能在该项目当中占据前二十,便会获得铜牌一面,也可直接参加殿试。
同样阿斗还设计了一点,那.就是不限军中将士报名参加,这也增加比试的难度。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一场.较量,就好像是在争夺天下第一一般,更何况对于一些武者来说,这又是一个夺得功名的好机会,不过从一些初级的选拔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其中并没有多少大将之才。甚至有一些什么都不会的妄图前来滥竽充数,而更多的人,还是处在观望状态,毕竟这是第一次武科,很多人都还不了解,不敢尝试。
五项科目当中,参加较力和步.战的最多,竞争也最为激烈,而马战、射箭的则要少的多了,至于参加兵法比试的,只有不足百人。毕竟不少的武人,能识字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什么精通兵法。
对于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出乎阿斗的意料之外,自.初平年间黄巾之乱,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了。三十年的动乱,使得流民四起,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反观世家就会好的多,所以人才也逐渐的向着世家方向积累。如果是十年前还能够在平民子弟中找到一两个像样的人才的话,如今再想从平民子弟中找到人才,难度要比以前大得多。
随着战乱的时间越来越长,文官、武将也渐渐的变.成了世袭。不少官员的二代,甚至是三代亲属都已经长大,这些官二代有的可能不比他们的父辈强,但是也有很多强过他们的父辈。就拿蜀国来说,很多官员都是父子、兄弟、叔侄同朝为官,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平民百姓当中根本培养不出来几个优秀的人才,所以参加武科的平民子弟,水平远远不如世家子弟。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这武科更像是看一场.热闹一般。像是在较力的选拔中,就是以举起重量不同的巨石为标准选拔的,而步战比试,自然就是两人对战,而射箭比试,则是以射靶子为主,这在普通的老百姓看来,可比庙会热闹多了。
第一次的武科,.礼部方面也没有多少经验,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闹闹腾腾持续了十几年,终于选了一些人参加殿试。其中竟然有高达八成的是出自军中的。
数年的大战,虽然消耗了不少的士兵,但是同样也打出来一批有经验的老兵。上过战场经历过生死大战并且存活下来的老兵,经历或战火的洗礼,实力要强于一般的武者。
而最终,武科三甲当中前两名也都是军中出身的,两个都是百夫长,而蜀军中能从士兵升到百夫长的,少说也得有七八颗人头的功劳了,所以两人本来就是优秀的士兵。不过这武科三甲可是能被提升为将军的。由一个百夫长一下子越到了将军,也就只有通过武科,才能实现了。
随着武科结束,一张大大的皇榜也出现在长安城中,榜上有名的自然是武举高中的人。
未央宫中,关于这次高中武科的封赏,也已经拟好了。一下子多了上百个中层将领,而武科前三,都被封为了裨将。
裨将已经算得上是中层将领了,一般情况下,一个裨将可以带上四五千人马,相当于一城太守级别的官员了。不过三国打了那么多年,人口越来越少,这将军带兵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所以将领带兵的数量也就缩水了。
关于高中武科将领的封赏,群臣并没有多少异议。毕竟这武科全都是一刀一枪打上来的,整个过程透明的很,全长安城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而最后的殿试,更是皇帝亲自主考,若是大臣们有异议,就等于给了阿斗一个耳光,没有人会傻到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阿斗很满意的点了点头,看来这武科比试,大家都能接受,若是能够找个机会扩展到文官当中,这科举就有眉目了。
……
终于,在一个月后,阿斗找到了一个好机会。
刘备北伐的时候,汉中作为刘备的大后方,承担着供给大军粮草的重任,当时坐镇汉中的是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也到了雍州以后,坐镇汉中的就成了李严。
战事已经结束了,用不着李严来坐镇汉中,于是阿斗下令,升李严为征西将军,领凉州刺史,假节,前往凉州坐镇。
李严被调往了凉州,而阿斗也没有准备继续设置汉中都督这个职位,而是恢复旧制,改为汉中太守。
不过这汉中太守一下子成为了一个肥缺。
未央宫大堂。
阿斗看了看堂下的诸臣子,而后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汉中太守一职空出,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都把目光望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看似也有了主意,刚要站出来,却听前面阿斗开口说道:“汉中乃是益州产粮重地,不容有失,这汉中太守责任重大,这样吧,诸位爱卿若是有合适的人选,就写个章程,呈上来吧!”
群臣顿时感到一阵诧异。按理说这样的事情,都是几个辅大臣当堂举荐几个人,然后再慢慢的讨论,今天怎么改写章程了!
下面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对视一眼,诸葛亮那眼神中很明白在问庞统,陛下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庞统微微摇了摇头,那眼中透露出来的疑惑,很明显是在回应诸葛亮,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行了,退朝吧!”阿斗摆了摆手,转身离开了。
诸葛亮凑到庞统近前,开口说道:“士元,陛下这是干什么?”
“可能陛下累了吧,所以才让我们写个章程。”庞统开口说道。
“累了?我看不像”诸葛亮摇了摇头:‘陛下的武功,你又不是不知道,若是我等书生站了一上午,觉得累了,还有可能,但是陛下年轻力壮,应该不会是累了。”
“恩,说的对,要不在咱们一会去陛下那里探探风声?”庞统开口问道。
“哼哼,还是算了吧,陛下如此,必有深意,等会咱们就照陛下说的做,一人写一份章程递上去。”诸葛亮乐呵呵的说道。
……
汉中太守可是个肥缺,是个实权派的官员,所以仅仅一天,阿斗就接到了二十多份奏折,二十多份奏折,一共举荐了十几个人当汉中太守。这十几个人中,有几个是真有能耐的,已经在地方上干出了政绩,有的则是一些知名人士,更有一些阿斗根本没听说过的世家子弟。
三日后,早朝。
阿斗指了指桌案上厚厚的一层奏折,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关于这汉中太守的职位,诸位爱卿给朕推荐了不少的人选,朕也都看了,其中有几个人,朕很中意。至于具体人选嘛……朕一时间还难以决定。”
阿斗说完,点了几个人名,都是阿斗中意的人选,而后开口说道:“朕中意的这几个人,都是当世的英杰,朕思前想后,还是难以取舍,诸位爱卿给朕一些意见,如何?”
阿斗以话,堂下的臣子纷纷开始议论起来,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而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则是站在原地,微微眯着眼睛,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这争着争着,大半个时辰就过去了。但是还是没有争出个结果。此时阿斗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于是轻咳一声。
“咳咳……”随着阿斗一声轻咳,大臣们全都安静下来。
“呵呵,朕觉得,各位爱卿说的都非常有道道理,不过诸位爱卿这么一说,朕反倒是更没有主意了!”阿斗装出一副无奈的模样,而后开口说道:“而且诸位爱卿所提的人选当中,也有不少人,朕从来没见过。所以朕决定,把这几个人选都招到宫中,在这大殿上,让朕亲自考量考量……就好比前些日子武科殿试那样。”
“陛下圣明!”庞统在一瞬间就明白了阿斗的一丝,马上站了出来,高呼赞成。
而其他的臣子,却都还在愣,如此选官,这还是头一遭,所以大家都觉得新鲜的很,同时又在考虑,阿斗如此做,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正如阿斗所筹划的那样,在大殿上当中这么多人来考量一番,果然立竿见影,虽说这文无第一,但是当庭比试,谁优谁劣,还是很容易分清楚的。
但是阿斗也知道这科举事情,是万万急不得的。如今只是开一个头,让大家先熟悉一下科举的几项制度。
所谓万事开头难,而且朝廷上向来有一个规矩,有律按律,无律则按制。意思便是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是有法可依的话,就按照律法规矩来办,若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话,就按照祖制,看看先人是如何做的,然后依葫芦画瓢。所以什么事情,只要是开了头,以后便有机会实施下去。
相比起江东开江南弄出来的那个均田制,阿斗的这个武科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诸葛亮和庞统那种深远目光的,所以不少的魏国东吴臣子都觉得,这大概是蜀汉的这位小皇帝闲着无聊闹着玩,弄出来的把戏。毕竟这武科并没有选出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将,算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强,大家权当是看一场热闹。
……
江东。
孙权不过四十余岁,正是身强力壮的年华,而孙权的长子,也就是太子孙登要比阿斗小上一岁,但是随阿斗执政,孙权也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孙登。
孙登是个宅心仁厚的人,性格多少有些偏柔弱,而孙权最不喜欢的便是孙登这一点。若是和平年代还好,君主宅心仁厚,可以使国泰民安,但是如今是乱世,孙登的这种性格,很明显不适应这个时代。
当年孙坚死的时候,孙权还年幼,而后孙策病死的时候,孙权才十八岁,这种经历让孙权比同龄人早熟的多,所以在孙权看来,孙登之所以会是这种性格,完全是因为小时候没有遭受过历练。
为了磨练孙登,孙权给了孙登一千人马,战船若干,命孙登领兵征讨夷洲。
对于孙权来说,能不能打下夷洲,根本无所谓,就算是一千人马全军覆没,孙权也不在乎,只要是能够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哪怕是有阿斗八成本事,也值得了。
……
慢慢的,又到了初冬时节。
一场冬雨过后,邺城气温骤降,护城河也已经结起了一层薄薄的冰。
邺城的皇宫中,曹丕躺在床上,使劲的喘着气,四个炭炉摆在曹丕床边,里面的炭块被烧得通红通红。
曹丕身上裹了四层锦被,但是依然觉很冷,突然间,曹丕意识到,自己快不行了!
“来人,快来人……”曹丕微弱的气息呼出,带出了一丝的声音。也许是因为声音太小,旁边的宦官裹了很久才反应过来。
“陛下……”宦官走到曹丕身前,将耳朵探了过去。
“快,传曹休、钟繇、王昶三人,即刻进宫见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