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笔趣阁 > 女生频道 > 大秦帝国 > 第七节 北上九原:突兀改变的大巡狩路线

第七节 北上九原:突兀改变的大巡狩路线(1 / 1)

几个大臣,只有卫尉杨端和没有说话了。谁都知道,杨端和最是稳健,是秦军大将中最唯军令君命是从的一个,与王贲李信大有不同。所以,杨端和军旅资望很深,却历来都是副将。目下杨端和虽身为卫尉位居九卿,也是正职,然却直接听命于皇帝,还是不用他独当一面。是故,谁也没指望他会说话。

“陛下,末将也以为,北上不妥。”谁都没有料到,杨端和也说话了。

“卫尉得说个道理出来。”顿弱之激发神色,显然要寡言的杨端和多说话。

“没甚道理。末将只觉得心下不踏实。”杨端和平平淡淡。

“有甚不踏实?诸般大事都很顺。”顿弱又追了一句。

“末将唯陛下之命是从。”杨端和不理会顿弱,一句见底了。

“诸位,此事不须再议。”嬴政皇帝语气淡淡,可谁都听得蕴藏着一种不容商量的果决,“出行日久,谁没个发热发冷?两位老令不是也疲累不堪,略有不适么?朕也一样,过几日自然会好。还有太医在身边,误不了大事。再说,诸位果真不想看看万里长城?顿弱,长城东段全在旧燕之地啊!”

“万里长城谁不想看?老臣多少年故里心愿也!”

“敢问陛下,对行营人事可有部署?”李斯谨慎地插断了顿弱。

“行营事务,依旧是丞相总掌。唯朕之行辕有一变:蒙毅还祷山川,朕书房事务交赵高暂掌。”皇帝很清醒,话语很慢,“为处置政事快捷,再给赵高一个职事:兼领印玺。余皆不变,依照丞相部署行事。”见大臣们俱各默然,嬴政皇帝特意补了一句,“赵高是临时署理,蒙毅还是郎中令。”

“陛下明断。”大臣们终于表示了赞同,虽然不那么热切踊跃。

行营会商结束了,郁闷的李斯大大地忙碌起来了。

皇帝决意北上,意味着大巡狩路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平坦快捷的驰道之行骤然变成了险阻重重的跋涉之旅。从之罘岛地带抵达九原边地,大的方向是向西渡过四道大河(济水黄河洹水漳水),再穿越旧赵国,经雁门郡北部向西抵达九原;当然,也可以在渡过黄河穿越旧赵后,从太原再次西渡大河,从老秦国的上郡北上九原。无论选择哪条路线,都是确定不移地比立即返回咸阳艰险许多。李斯深恐有思虑不周处,与杨端和确定北上路线时,破例地请来了通晓天下山川险阻的老郑国。在郑国的多方参酌下,三人最后确定了西进再北上的具体路径:之罘岛——临淄——西渡济水——从平原津西渡大河——西渡洹水——西渡漳水——经巨鹿郡——经恒山郡——经代郡——抵达九原。路径议决,郑国看着吏员画出的地图,皱着眉头道:“夏月正在涨水之季,连续横渡四道大水,绝非易事也!斯兄,好自为之了。”郑国一句话,说得李斯心头竟有些酸热了。李斯万般感慨地长叹了一声,拿起地图便去皇帝大帐了。李斯没有想到,皇帝只瞄了一眼地图便点头认可了,似乎不想涉及李斯很想特意申明的途中艰险。见皇帝丝毫没有改变的迹象,李斯也没做申明便告辞了。

次日四更时分,大巡狩行营第一次按照盛夏出行的传统上路了。

盖盛夏酷热,商旅军旅上路,都是赶早行路,正午之前驻屯歇息,避过人马难耐的最酷热的午后时光。皇帝行营纵然人马强壮,若要长途跋涉,也得循着这历经千百年考验的有效传统行事。否则,人纵可忍,牛马却得纷纷倒下了。这也是李斯事先禀报了嬴政皇帝,并得允准后部署的。自巡狩路径发生突然变化后,李斯心绪更多了一份不安。仔细想想,自去冬筹划大巡狩以来,诸多事对他都是扑朔迷离的。这种扑朔迷离,与其说是他某件事知道得迟与早,毋宁说是决事过程中与闻得前与后。曾经的岁月里,李斯也曾不知道过许多许多事情,可一次也没有如此不安。为何?自李斯用事中枢,几乎任何大政决策都是皇帝与他事先商定的,纵然最终的决策与他的谋划有所差别,他也是充实的奋发的;他所不知道的,几乎全部是知道不知道都无关紧要的非大政决断。可这次大巡狩却不一样,几件事都是皇帝决断后他才知道的。这里的关键是,比其余大臣早知道几个时辰抑或早知道几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为何不与他会商决断了?不是说皇帝决断得不对,也不是说皇帝必须与他会商方能决断,而是说,皇帝为何改变了多少年与他磨合达成的“共谋”默契?

这次大巡狩,皇帝在去冬的动议很是突兀,他当时也明确表示了不赞同。因为,以皇帝目下的体魄,实在不宜艰苦备尝地长途跋涉。以李斯谋划的大略:皇帝在此身心艰难之期,最大的要务便是守定咸阳而节制天下,不能轻易地冒险大巡狩,不能轻易地离开中枢之地。然则,这一大略他能说么?不能。敏锐的心告诉李斯:皇帝显然是谋划已定,以“征询会商”名义教他知道而已,绝非真正地会商共谋。皇帝在隐疾频发日见衰老的时刻,突兀动议大巡狩,一定是有某种自感紧迫的大事,要借着大巡狩作掩护来做成。这件事指向何方?李斯原本并不清楚。然则,在他会同大臣拟就了大巡狩行程方略并得皇帝认可之后,机警的李斯已大体明白了症结所在。

在李斯看来,本次大巡狩的两大使命——缉拿复辟罪犯与宣教大秦新政,没有一件是必须皇帝亲临施为的。李斯与大臣们想不出,还有哪件大事须得威权民望如此隆盛的皇帝拼着性命去做?以李斯认定的公事程式,由他领衔具名的巡狩方略一旦呈上,皇帝必然会在巡狩方略上增添些地点。毕竟,皇帝可以不说大巡狩究竟要做甚,可是,总不能不说到何处去。只要有了所在地,事情便会清楚了。然则,大出李斯预料的是,皇帝偏偏没加任何新地点,三个字:“制曰:可。”全数照准了李斯的大巡狩方略。

惊讶之下,李斯通盘斟酌,蓦然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只可能有一个指向——确定储君!因为,就目下大秦而言,只有这件最要紧的大事始终没有明确,只有这件不能事先确定的大事值得皇帝作为秘密对待。李斯的揣摩预测是:皇帝可能会在巡狩途中的某地——最大的可能是旧齐滨海某地——将长公子扶苏秘密召来,立即颁行诏书确立太子,并携扶苏一起返回咸阳。果真如此,李斯丝毫不觉意外,而且认为该当如此。李斯所困惑者,如此正当大事,为何对他这个丞相秘而不宣?果真皇帝大巡狩的目的在于秘密立储,而他这个丞相却不能与闻,那便只有一个可能——皇帝对他这个丞相有了深刻的疑虑!否则,古往今来,几曾有过君王善后而能离开丞相的先例?而丞相一旦不再与闻“顾命”大事,则其结局只能是废黜杀身!因为,任何一个君王,都不会将一个雄才大略而又被认定可疑的权臣留做后患。心念及此,李斯一身冷汗。然则,李斯终究不能明白确定。面对如此一个既强势又阳谋的皇帝,任何不能确定的事情,都必须有待清楚后再说,先自蠢动只能自找苦果。李斯要等待一个事实及其可能的变化出现,而后再决定自己如何应对。李斯要等待的这个事实是:皇帝在琅邪,或在荣城,或在之罘,必要召见扶苏;届时,若皇帝仍将自己视作顾命大臣,则自己当然要一如既往地效忠。毕竟,扶苏与皇帝曾经有过巨大的政见裂痕,皇帝事先不欲李斯知晓,未必没有扶苏尚待最后查勘之意;若扶苏被立为太子而自己未能与闻顾命,则李斯一定要谋划自家出路了,否则,便是坐待大祸来临。最好的出路在何处?不消说,是早早辞官归去。扶苏毕竟是个信人奋士的宽厚君子,不会对他这个老功臣如何的。

然则,这个事实却始终没有出现,李斯再度陷入了迷惘之中。

在李斯明白部署归程之后,皇帝却召集大臣会商行程,突然动议北上九原。至此,症结终于豁然明朗。显然,皇帝有重大事宜要与扶苏蒙恬密商,而下令两人南下,则很难避开他这个丞相;若到九原,则他这个丞相必然要会同百官巡视督导长城工地,皇帝的回旋余地便会很大很大。由此推及蒙毅使命,其返回咸阳也必是秘密处置某种大事去了,祈祷山川之神护佑皇帝,分明一个示形朝野的名义而已。如此格局,李斯已经可以明白地预测:皇帝将帝国善后的大任,已经决意交给蒙氏兄弟了;扶苏为君,蒙氏兄弟领政,他这个丞相是注定地要黯淡下去了。

使李斯大感郁闷者,还有两件事。一则,皇子胡亥随行皇帝巡狩,他却毫不知情。这个皇少子胡亥,与李斯的小女儿已经许婚定亲,只待胡亥加冠之后便可成婚。事实上,李斯并不喜欢这个胡亥。许婚胡亥,不过是嬴氏李氏多重联姻之后的一个延续而已,李斯已经不能认真计较皇子资质如何了。对于如此一个几乎可以用上“不肖”两字的未来女婿,李斯素来没有兴味与闻其事。即或在巡狩途中,李斯也竭力回避着这个每每令他不快的皇子。李斯所计较者,是皇帝。既然皇帝喜欢这个皇子胡亥,许其随同巡狩增长见识自是无可厚非,然则,自己恰恰是这个皇子的未来岳丈,皇帝如何便不能与自己知会一声?皇帝不说,分明是皇帝与他这个丞相已经陌生了。二则,皇帝使赵高参政,李斯大惑不解。从目下大局说,李斯认为自己亲自兼领皇帝书房事务最为稳妥。关键之时,皇帝任用赵高参政,这分明是一个显然的失策。赵高是一个去了阳势的宦者,纵有功劳,纵有才具,李斯也本能地蔑视此等人物。既往,皇帝将赵高仅仅用作车马总管,用当其所,李斯自然不会生出腻烦。可如今,竟教这个宦者做了事实上的皇帝书房长史,并兼掌了皇帝印玺!李斯实在想不通,皇帝为何如此倚重一个“大阴人”?李斯曾长期做秦王长史,对书房政务再精通不过;而大巡狩日常事务,对他这个精于理事而又精力健旺的大臣而言,事实上举手之劳而已,根本不至于忙乱无序,兼领皇帝书房绰绰有余。以皇帝之明,想不到这一点么?不会。皇帝不以他兼领书房,只能说明,皇帝对他真正地有了不可化解的疑虑……

黎明的星光下,李斯半睡半醒地摇晃着,任沉重的车轮碾压着无尽的思绪。

次日正午,皇帝行营抵达临淄地界。

李斯很清楚,皇帝对大都会历来没甚兴趣,除了灭国时期因犒军善后进入过邯郸与郢都,再没专程进入过任何国都,连几次路过的洛阳新郑大梁都没有兴致进去。旧齐国的临淄固然是赫赫大都,皇帝照样没兴致。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皇帝正在发病尚未痊愈的特殊时期,更不能贸然入城了。于是,李斯下令在城南郊野的密林中扎下了营地。

赵高匆匆来了,恭敬地请李斯去皇帝大帐。

皇帝脸色很不好,倚在榻上捂着一副丝绵大被似乎还瑟瑟发抖。李斯心头一阵酸热,几乎要冲口而出劝皇帝立即改返咸阳。可是,思绪电闪间,李斯还是死死忍住了。见李斯进来,皇帝吩咐赵高守在帐口,不许任何人进来打扰。皇帝又屏退了大帐中的几个内侍与侍女,招手教李斯坐在了卧榻之侧的凉爽陶墩上,殷殷地看着李斯,良久没有说话。李斯拱手一声陛下,顿时哽咽不能成声了。嬴政皇帝拉住了李斯的手,叹息一声道:“丞相,几何有过,我等君臣竟能相对无言矣!”李斯哽咽道:“陛下,老臣已不知从何说起了……”嬴政皇帝淡淡笑道:“丞相啊,你的心思,朕知道。这件事,对你说得迟了,嬴政思虑有差。”李斯一时惶恐道:“陛下何出此言?老臣未知何事不曾与闻?”嬴政皇帝似乎浑然无觉,只径直缓慢地说着:“去冬,王贲临走之时,说到扶苏宽政主张,说他也赞同。加之,又有黥布刘邦徒众逃亡两件事,朕便想先减轻工程徭役。然则,一闻丞相说关中老秦人已空,我心下急了。如此大局漏洞,朕却一直未能察觉,我不能不急也。要大巡狩,是要看看天下大势,看看复辟暗流究竟有多深的根基,看看是否必得再次回迁老秦人……朕之本意,未必一定要北上九原。然则,自琅邪染病,方士逃走,嬴政骤生末路之感,当此之时,朕当何以善后哉!”

“陛下万勿此言!陛下正在盛年啊!”李斯泪如泉涌了。

“不。不行了。”嬴政皇帝平静淡漠地摇摇头,“嬴政不畏死。然,嬴政知道自己。嬴政任用方士,无异于自戕。若没有方士数年在侧,我固病体,元气尚在……大父秦昭王,不是病奄奄撑持了十余年么?奈何嬴政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死生有数,在最要谨慎的时刻,竟然开了秦法之禁,秘密任用了方士。想补正,嬴政都来不及了。”

“陛下!来得及!有太医……”

“上天无私,不会将机会总给一个人。嬴政,焉能例外矣。”

“陛下……”

“丞相,毋伤悲。朕,要说正事。”

“老臣,但凭陛下之命。”李斯顿时平静了下来。

“第一事,若我病体能过得平原津,能渡过大河,便北上九原。”

“老臣理会:若陛下在平原津发病,立即返回咸阳。”

“正是。”

“老臣遵命!”

“第二事,最后的巡狩路程,丞相有何谋划?”

“陛下已然谋定,老臣……”

“丞相啊,你当学学王贲,该坚持者则坚持。歧见不怕,要说在明处。”

“陛下,”第一次,李斯有些脸红了,一拱手明朗道,“最后这段路,老臣以为必得稳妥缜密。老臣三策:其一,飞诏宣扶苏蒙恬回咸阳,陛下则最好不渡大河,不过平原津,直接由此返回咸阳;其二,飞诏李信率十万大军回镇关中,并急迁上邦十万老秦人回居关中,蒙毅可在咸阳着手此事;其三,老臣自请,兼领陛下书房政事,守定印玺!”

“丞相怀疑赵高么?”嬴政皇帝的目光骤然一个闪烁。

“老臣不讳言:赵高领印玺不宜。”

“丞相,可否说说依据?”

“老臣无凭据,只是心感不宁。”

“丞相啊,”嬴政皇帝默然片刻,淡淡一笑道,“赵高追随朕三十余年,不知几多次换回朕的性命。不说功劳才具了,仅这三十余年未尝一事负朕,赵高何罪之有也?疑虑赵高最深者,不是丞相,是蒙毅。朕尝对蒙毅言,若以隐宫出身而长疑赵高,我等君臣,胸襟何在焉!我等是人,内侍也是人,何苛求一人至此矣……嬴政一生,无愧于天下,无愧于群臣,所愧者,唯两事耳:其一,愧对嬴秦族人。奋争天下,老秦人流血最多,受苦最多。百余年来,哪里最险,哪里最苦,哪里便是老秦人所在。嬴政不用皇族为大臣,不封老秦人以富庶繁华之地还则罢了,最后,竟使他们离开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关中之地。自丞相那日警醒于我,每念及此,嬴政都是心头滴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可如今,他们都在哪里啊……”

“陛下,此,老臣之过也!”李斯第一次感到了揪心的苦痛。

“丞相主张回迁老秦人,朕赞同。”

“陛下,还要过大河?”李斯惊讶了。

“丞相,我自觉还能撑持,做完这件事了。”

“那……”李斯欲言又止了,突然觉得不须再问了。

“若赵高出事,那便是上天瞎眼了,嬴政夫复何言哉!”

李斯踽踽离开了行营大帐,一种难言的滋味弥漫在心头。

隐隐约约地,李斯有了一种感觉,他失去了最后一次与皇帝两心交融的机会。他提出了三则对策,那是他多日反复锤炼的结果,等得便是今日这般氛围这般机会。可是,皇帝只赞同了其中一个分支。是的,对国家大政而言,这个分支是一个根基点,不能说皇帝有错。然则,对李斯而言,则意味着皇帝基本上没有采纳他今日最为重要的筹划。皇帝坚持要渡河北上九原,那便是说,皇帝仍然觉得扶苏蒙恬回咸阳或来行营,都有某种不便;这种不便,岂不还是李斯?更令李斯心头发凉的是,皇帝对赵高的信任无以复加,竟然还有着深深的愧意。皇帝最后的那句话,使李斯大为震撼,使李斯第一次骤然看准了皇帝的弱点——雄峻傲岸的帝王秉性之后隐藏着一颗太过仁善的平凡的人心!

李斯始终以为,嬴政皇帝是最具帝王天赋的一个君主。所谓帝王天赋,根基所在便是有别于常人之心的天下之心。你可以说这种天下之心是冷酷,是权欲,是视平民如草芥的食人品性;但你仍然必须承认,领袖天下的帝王之心真的是不能有常人之仁;或者说,帝王仁善不能以常人之仁善表现出来。毕竟,帝王必须兼具天下利害,不能有常人的恩怨之心。若如常人仁善,那确定无疑的是,他连一个将军都不能做好,遑论帝王哉!唯其如此,在李斯看来,赵高在皇帝心目里便该是一只猎犬而已,便该是一只效力于主人的牲畜而已;主人固可念猎犬牲畜之劳苦,然如何能以猎犬牲畜与闻主人之决策意志?于今皇帝,竟对一个老奴仆有如此抱愧之心,岂非咄咄怪事哉!第一次,李斯对这个巍巍泰山般的皇帝,生出了一丝不那么敬佩的失望。“上天瞎眼,嬴政夫复何言哉!”,这,这像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皇帝说的话么?

李斯第一次迷路了,莫名其妙地在树林中转悠了整整一个晚上。

三日之后,大巡狩行营渡过了济水,抵达平原津。

这平原津,是旧赵国平原县的一处古老渡口。平原县者,于赵国平原君而相互得名也。平原县濒临大河,与齐国相邻,是大河下游最重要的临水要塞。战国末世秦赵相争最烈,帝国君臣将士对赵国最是熟悉,对这处兵家要地更是人人皆知。一临大河,秦军将士们便纷纷指点着河东河西说将起来,惊叹夹杂着笑语,人人不亦乐乎。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正在杨端和率领将士们忙碌预备渡河诸事时,李斯却传下了丞相令——扎营起炊,渡河事待皇帝定夺!时当午后,热气渐渐下降,正是一鼓渡河的时机。突然中止,杨端和大感不解,立即飞步赶到丞相大营询问。

“此乃赵高所传诏令,老夫不知所以。”李斯也皱着眉头。

“皇帝发病了?”“赵高没说。”

“如此大事,丞相如何老是赵高赵高?得面见皇帝说话!”

见素来沉稳的杨端和责难自己,李斯非但没有不悦,反倒亲切笑道:“卫尉说得好,老夫原本也是如此想,奈何已有诏令,便先停了渡河。你既不解,不妨随老夫一起面见陛下定夺。陛下若是发病,自然是直返咸阳最好。”李斯将每一个关节都不经意地说到了。李斯希望杨端和据理力争,改变皇帝甘冒酷暑的北上跋涉之旅。

两人匆匆来到一片最阴凉的树林下。行辕大帐还正在搭建,一辆辒凉车停在大树下垂着车帘,两百余名带剑武士在车后远远站成了一个扇形,只有赵高与两名侍女站在车前。虽有树荫,林中也是热烘烘一片,无休止的蝉鸣震得人耳膜发麻,谁都是一身大汗,谁都是眉头深锁,整个树林陷入了一片奇特的聒噪幽静麻木烦躁的氛围之中。

“陛下消乏么?”李斯低声问赵高。

赵高急促地一个眼神,手势不大但却很是明确地向返回咸阳的方向一指,惶急之势最明显不过地说:必须马上回咸阳!突然之间,李斯心头一热,正要大步趋前说话,赵高已经对着辒凉车长呼了一声:“禀报陛下,丞相与卫尉到——”一时间,李斯杨端和一齐止步,在辒凉车前几步处站住了。

“丞相,行营立即渡河。朕没事,小睡片刻而已。”

阵阵蝉鸣滚滚热风中,辒凉车中传来夹杂着咳嗽的皇帝声音。赵高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哭丧着脸对李斯连连摇头,背过身去不说话了。杨端和却浑然不觉,一闻皇帝话语奋然振作,一拱手道:“丞相,皇帝已经决断渡河,我去了。”转身出林间,杨端和便是一路喝令,“停止扎搭!各营立即预备渡河——”

李斯木然一阵,终于转身走出了树林。赵高的暗示与皇帝从辒凉车中发出的渡河决断,已经使李斯清楚了一切。皇帝发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否则,赵高不可能那么强烈地暗示他必须回咸阳。皇帝派赵高传令歇息扎营,是皇帝一时忘记了对他的许诺。他与杨端和一起前来,使皇帝想起了对他曾经的许诺:过不得大河便返回咸阳。皇帝又必然料到,杨端和若知皇帝发病,也必然力主回咸阳。无奈之下,皇帝一个简短的诏令出来了,否则,又会是一场君臣争执。可见,皇帝心意没有改变,依然坚执地要渡河北上,而且不惜冒着病中渡河的危险。如此情形之下,李斯能再度坚持么?若坚持返回咸阳,安知皇帝不会怀疑他另有居心?病中之人,多疑敏感倍于常人甚矣,李斯能冒如此大险么?

“卫尉,不能教陛下颠簸,风浪最小时陛下渡河!”

“丞相,杨端和明白!”

李斯对杨端和下了最后一道明确的命令,便回到了自家队前等待渡河了。他知道,已经没有大事需要他亲自奔波了。夕阳暮色,大河滔滔金红,李斯凝望着连天而去的大河,心头一阵酸热,老泪泉涌而出……他终身期许的一代雄君,如何在最后几步硬是与自己走开了岔路?李斯啊李斯,究竟是你错了,还是皇帝错了?抑或谁都没有错,只是冥冥天意?抑或谁都有错,而又谁都必须坚持自己?李斯想不明白了。第一次,李斯的双手揪光了面前的绿草,手指抠进了泥土,放任着自己的饮泣,将无尽的泪水洒进了谁也不会看见的泥坑……若是皇帝与自己同心,李斯自信完全可以撑起皇帝身后的任何危局,纵然没有扶苏这般明君英主,李斯也不会听任自己一手谋划实施的帝国新政走向毁灭!皇帝陛下啊,你为何突然变了心性,从一个大气磅礴的帝王变得如此的褊狭固执而不可理喻?上天啊上天,你是要秦政一代而亡么?果真如此,何须天降英才济济一堂创出了煌煌伟业,却又要教它突然熄灭?上天啊上天,你也不可理喻么……

从平原津渡过大河,皇帝行营缓慢地推进着。

那时候,水势浩大的大河下游不可能有如此长度的大桥,要渡大河便得舟船之力。若是体魄健旺,渡河之劳自然算不得大事。然嬴政皇帝恰恰正在病势发作之期,又正逢夏日洪峰之时,渡河的诸般艰难可想而知。一过大河,嬴政皇帝的病势便无可阻止地沉重了。七月十三这一日,原本预定要渡过洹水。可是,赵高对李斯传下了皇帝的诏令:歇息旬日,相机北上。从赵高愁苦的脸色中,李斯觉察出了皇帝有可能的松动。陡然振作之下,李斯与杨端和亲自带着一支马队,越过洹水漳水,踏勘了周遭百里地面,最后选定在漳水东岸的沙丘宫扎营驻屯,以使皇帝养息治病。李斯的同时部署是:立即飞马咸阳,接太医令带所有名医赶赴沙丘;并同时派出百名精干吏员,分赴各郡县秘密搜求隐居高人名医,接来救治皇帝。李斯还有一个谋划,只要皇帝稍见好转,他便自请回咸阳处置积压政事,以使皇帝能宣扶苏南来奉诏。

然则,李斯没有料到,情形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当李斯与杨端和飞马回到行营时,赵高正在丞相大帐前焦急地转悠着。一见李斯下马,赵高过来一拱手,拉着李斯便走。李斯惊问皇帝如何了?赵高哭兮兮急迫道:“说不清说不清,丞相快走!”李斯心下一沉,一身汗水一身泥土大步匆匆地赶到了皇帝辒凉车前。一片大树下,辒凉车的车帘打开着,皇帝躺在车中榻上,一片蝉鸣将闷热寂静的树林衬托得有几分令人不安。

“陛下,老臣李斯参见!”

“丞相,”皇帝在两层丝绵大被下艰难地喘息着,“立即,回咸阳……”

“陛下!陛下说甚?”李斯一时焦急,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立即,回咸阳。朕,错了……”

“陛下!不可啊!”李斯骤然哽咽,扑到车前凑到了皇帝头前低声急促道,“陛下病势正在发作之时,若再经颠簸,大险矣!陛下纵然杀了李斯,李斯也不会奉命!陛下,老臣业已选定沙丘宫为驻屯之地,也已经派出快马特使回咸阳急召太医令,还派人向附近郡县搜求名医!只要陛下不动,天意佑秦,会有转机!”也是第一次,情急的李斯显出了决不动摇的非常意志。

“好……但依丞相……”皇帝的嘴角绽开了一丝艰难的笑意。

“陛下,认可老臣之策了?”一身冷汗的李斯又不敢相信自己了。

“丞相,坦荡,好,好……”“陛下!老臣明白了,陛下只管歇息!”

李斯没有丝毫犹豫,一转身连续高声下令:“杨端和,立即率一千人马涉过洹水,开赴沙丘宫清理营地,安置陛下行宫!胡毋敬与赵高,率内侍侍女督导护送陛下车马渡河!顿弱与郑国老令,立即督导行营人马有序渡河!老夫亲率一千铁骑善后。各部立即启动!”

秦军将士最是危难见真章,各部将军一声令下,立即齐刷刷行动起来。几乎是片刻之间,庞大的行营便开出了树林,向西边遥遥可见的滔滔洹水开进。堪堪太阳落山,大行营全部人马便渡过了不甚宽阔的洹水,向沙丘宫隆隆开进了。及至月上中天,大队人马已经开进了沙丘宫。月光之下,李斯下令胡毋敬与赵高等安置皇帝立即进入行宫歇息救治,自己便与杨端和查勘部署四面护卫去了。直忙到曙色初上,李斯才来到皇帝行宫。然则,皇帝已经在服下汤药之后昏睡了过去。李斯守候一个时辰,太阳已经热辣辣升起了,皇帝还未见清醒。胡毋敬与赵高一齐劝李斯去歇息,饥肠辘辘的李斯这才疲惫万端地走了。

李斯疲累之极,刚刚吞下一盅自己创制的鱼羊双炖,便软倒在案边鼾声大起了。一觉醒来,已经是中夜月色了。李斯突然一个激灵,翻身下榻便大步匆匆地出了大帐。一番急匆匆巡视,各方都没有异象,李斯才长吁一声,漫无目的地转悠了起来。月亮很亮。天气很热。李斯走得很慢,梦魇夜游一般恍惚。

李斯终于明白了皇帝疑虑自己的原因,是自己的不担事,是自己的一心与皇帝同步而显现出来的永远地顺应,是自己从来没有坚持过自己而显现出来的那种缺乏担待。否则,自己今日一时情急说出的那种连自己也后怕的话,皇帝何以反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慰?是的,皇帝的赞赏是显然的。李斯确信,这位帝王绝不会虚伪地去逢迎任何一个人,即或皇帝真的已经面临生命垂危,皇帝依旧是本色荡荡的。是也是也,任何一个君王在善后大事上,大约都会选那种敢作敢当者承当大任,而像他李斯这种雄才大略而又锋芒内敛的重臣,大约谁都会有几分疑虑之心。可是,李斯果真是缺乏担待么?不是!李斯缺乏的是皇帝的信任,是不败的根基。只要皇帝信任自己,委自己以重任,李斯几曾不是雷厉风行任劳任怨?在帝国老臣中,李斯自认为除了王翦王贲父子的那种强韧自己不能比,其余人等的风骨便一定比自己硬么?实在未必。蒙恬如何?蒙恬不也是在逐客令事件中惶惶不可终日么?那时候谁有担待?不是李斯上的《谏逐客书》么?真到危境绝境,李斯何尝不敢强硬一争?说到底,还是皇帝对自己所知不深,倚重不力也……

在李斯惶惑不知所以的时候,皇帝一连三日都昏迷不醒。

这天是七月二十日。李斯真正地不安了。

第一次,李斯不奉诏命,以丞相名义召集了大臣会商。

李斯提出的议决事项,最要紧的只有一件:该不该派大臣作为特使赶赴九原,召长公子扶苏与蒙恬南来晋见皇帝?大臣们忧心忡忡地议论了一个时辰,还是莫衷一是。典客顿弱认为该当,而且应当尽快。顿弱说得很直接:“皇帝要北上,目下却无法北上。宣召长公子与蒙恬南下,有甚可议?办就是!”可胡毋敬与郑国两位老臣却是老大沉吟,理由一样:若是需要,皇帝纵然病中,这几句话还是说得的;皇帝没说话,轻召皇长子与屯边大将军毕竟不妥。杨端和则只有一句话,听丞相决断。最后,三位老臣也是一口声道,我等各有己见,唯听丞相决断。在李斯几乎要拍板之时,赵高匆匆来了。因为赵高已经临时接掌了蒙毅权力,所以李斯也知会了赵高与闻会商,此时匆匆而来,显然是皇帝处难以脱身而迟到了。待李斯将会商情形大略说了一遍,赵高哭丧着脸提醒了一句:“皇帝陛下时昏时醒,不是全然昏迷,还是问问皇帝的好。”赵高这一句话,李斯当即打消了原本念头,断然道:“大事不争一两日。自明日起,老夫守在皇帝寝室之外,等待皇帝清醒时禀报,由皇帝定夺。”掠过李斯心头的一闪念是:扶苏南来可以不经皇帝认可,然自己要离开行营回咸阳,不经皇帝认可行么?

李斯决断无可反驳,大臣们都点头了,赵高也点头了。

最新小说: 我点你的名了吗 完美女婿 王虎陈原河底竖棺 你是哪颗星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 盗墓笔记8上下 道槃 锦衣卫小饭堂(美食) 老子有双倍系统 我在人间摆地摊[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