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立极的带头下,内阁众臣也及时反映了过来,连连向崇祯进行了道贺。这次击败察哈尔部,可不是之前儿戏般的收复海外孤岛台湾的影响可比拟的。
在众人眼中,这才是崇祯登基以来,足以向天下百姓公布,并能向太庙告捷的大胜。毕竟蒙古人可是自大明立国以来的宿敌,而察哈尔部更是名义上的蒙古各部共主,击败察哈尔部的胜利,更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
自万历三大征之后,这场胜利可以算的上,一洗这十多年来明军在辽东屡战屡败的颓废气象了。
在这文化殿内,除了崇祯只是单纯的为解决了察哈尔部制造的麻烦而感到高兴外,其他内阁诸臣都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从这场胜利中为自己捞取些好处了。
对于黄立极来说,推动内阁六部官制改革来的这半年多时间里,改制的好处他还没有享受到,但是因为改制而被损坏了利益的官员们,私下诋毁他的言论已经在京城内广为流传起来了。
如果能把这场胜利同内阁六部官制改革联系起来,那么他不仅能够借着这场胜利平息那些对他的非议,还能从大明百姓中获得巨大的支持。
毕竟在现在的大明,多数百姓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距离自己村子30里远的地方。
他们也许听说过朝廷同东虏作战,有过数次失利,但是未必能分的清,这东虏指的建州女真,究竟同这次明军击败的察哈尔蒙古部有什么区别。
只要把这场胜利向天下公布出去,那些地方上的百姓很有可能会认为,大明击败的这个察哈尔部,便是以前几次击败了大明几次的建奴。
而朝廷也可以借着这个气势,压制各地对于朝廷权威蠢蠢欲动的地方豪强。
事实上即便是官员缺额众多的万历年间,大明各地对于朝廷中枢下达的命令,一向都是恭顺而不敢违背的。
但是随着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辽东连连失利,失去了大半个辽东之后,中央的权威才开始有些摇摇欲坠了起来。
正因为地方豪强对于朝廷中枢权威的畏惧不足,才会有代表皇帝出京的矿监、税监官吏,被地方豪强官绅纠众围攻的群体性事件,在天启年间屡屡出现。
但是如果查阅下宫中的档案便可知道,宫内派出矿监、税监最多的时期,并不是熹宗皇帝在位时期,而是神宗皇帝的时期。
但是万历年间围攻矿监、税监官吏的事件,一共也没有几次。倒是地方官员士绅弹劾他们不法事迹的奏章,一年都有数十封。但是到了天启年间,地方士绅直接动手围攻矿监、税监的事件就大大上升了。这也是从侧面证明了,朝廷的权威在各地下降的一个事实。
作为内阁首辅,黄立极自然是希望能够加强中枢的权力的,更何况在改制之后,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经不再是受内廷牵制,近乎于实相的存在了。
黄立极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之前同魏忠贤走的太近,因此被东林党人看做了阉党的骨干成员。
因此虽然成为了掌握实际权力的内阁首辅,但是因为声望的问题,在朝中清流和地方官员的抵制下,他的权力反而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到了他这个年纪,自然是不会采用激烈的方式同这些官员们正面冲突,毕竟他要考虑自己身后的名誉和家人的安全问题了。
如果不是崇祯的积极推动,他对于官制的改革问题,也绝不会走的这么急迫,而是更希望走一步,看两步。
不过现在有这么一个好机会送到他面前,可以让他刷一刷新内阁的声望,堵住朝野清流的嘴,他自然也不会轻易放过。
带着内阁诸臣向皇帝恭贺之后,黄立极便向崇祯提议道:“陛下,既然同察哈尔部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老臣以为这战时大本营也可以尽快撤销了。
良将劲卒集中在一人手中,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孙恺阳年纪老迈,这塞外又是苦寒之地,大战既然已经结束,不如就让他先回家休养几日,也好表示陛下对于老臣的关心。”
张瑞图看着崇祯微微颔首,似乎挺认同黄立极的意见,便出列说道:“陛下,这同察哈尔部落的战事是结束了,但是如何调停我大明同察哈尔部之间的关系,依然还是要从长计议。
战争之前,陛下就对内阁说过,这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察哈尔部,而是要挫败这林丹汗吞并右翼蒙古各部的企图。
既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自然要同林丹汗和顺义王等右翼蒙古各部的首领坐下来,谈出一个结果来。
既不能让察哈尔部同右翼蒙古各部就此握手言和,也不能同察哈尔部继续敌对下去,免得林丹汗一怒之下同辽东的建奴为伍。
臣以为,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把后续事务转交给内阁,至于战时大本营的任务,臣以为应该就此完结了。应当解散大本营,把相关人员召回京城。”
看着几位阁臣都大为认同黄立极、张瑞图的提议,朱由检反而沉默了起来,片刻之后他才开口平淡的说道:“黄先生和张先生说的都不错,不过现在解散战时大本营还不是时候。
虽然察哈尔部受到了一些挫败,但是谁能保证我们撤离之后,林丹汗不会卷土重来?
没有了我们的军队在旁支持,那些右翼蒙古各部组成的联军,是不是真的能独自抵抗察哈尔人?如果不能,我们耗费了如此多的钱粮同林丹汗打这一仗岂不是多余?
正所谓,行百里而半九十。击败了林丹汗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只有真正让察哈尔部同右翼蒙古各部达成协议,让我大明西北边境安定下来,我们才能真正可以放下心来。
再说了,我们花费了这么多力气帮助右翼蒙古各部打这一仗,可不是仅仅让他们保住自己家产的。
趁着这些右翼蒙古各部失去了传统草场,力量最为衰退的时候,把大明的影响力深入到每一个部落中去,搞清楚这些部落的内外状况,让他们接受我大明的号令,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如果我们现在不作为,等到这些部落人口繁衍增长,再次出现一个有能力号召蒙古各部的人物,骚扰我大明西北边境,那我们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施鳯来看了看身边哑然的同僚,突然微笑的对崇祯说道:“陛下圣明,陛下刚刚所言,正是老成谋国之言。
臣以为,孙恺阳精于边事,这战后笼络关外蒙古各部,震慑察哈尔部,乃是极为妥当的人选,实在是不需另外派人处理战后事务。
不过察哈尔部正值新败,只需要大同边军一部就能震慑之。如果继续把大同、宣府等边军劲旅屯于关外,臣恐怕两处边镇空虚日久会生出什么祸端了。
臣以为不如留下一只精干的部队在丰川监视关外蒙古各部,而把大部撤回大同、宣府,一来可以充实大同-宣府的防御,二来也能减少军需物资转运的距离,以减轻边地民力。”
黄立极踌躇了下,也再次向崇祯提议道:“施存梅说的不错,如果陛下担心,孙恺阳走后蒙古各部之间的事务再起波澜,那么不如就让孙恺阳坐镇大同。
至于调停蒙古右翼各部同察哈尔部之间的冲突,并向右翼各部传播王化之事,这毕竟是文事不是武事,臣以为还是由内阁安排适当的官员进行为好。
不过这战时大本营的权力实在过大,臣还是坚持,应当尽早撤除为好,这也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以黄立极为首的几位阁臣,始终坚持要尽快解散战时大本营,把几只精兵调回原处去。
他们显然不愿意,让孙恺阳这样声望卓著的文臣掌握着,一只能够击败蒙古大军的强大武力。
他们同样也不愿意,让武臣有借机冒头的倾向。在这个问题上,连以往一向都站在崇祯这边的徐光启和郭允厚,也选择了保持沉默。
在阁臣面前孤立无援的朱由检,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他同意下令撤销战时大本营,但是必须要等整个战时大本营返回京城之后。
因为战时大本营要返回京城之后方可撤销,因此几位阁臣也不得不认可,孙承宗带领战时大本营及部分军队同时返回京城的行程。
不过这样一来,内阁想要淡化孙承宗和战时大本营对这场胜利的主要功劳,也就多半失去了意义。
对朱由检来说,为了树立战时大本营、总参谋部等作战指挥机构的独立地位,他不得不冒险让孙承宗带着大本营主要人员回京。
而让袁崇焕、茅元仪两人留在大同,一边整顿边军,一边监视关外蒙古各部的异动。
此外,朱由检还同意了黄立极、张瑞图提出的,同察哈尔部、右翼蒙古各部进行战后交涉的使者人选,杨景辰。
同样内阁也承认,之前作为大明使者同林丹汗交涉的使者柳敬亭,将作为杨景辰的副手。对于同蒙古各部的交涉事务,两人都有向朝廷直接上奏的权力。
虽然和杨景辰相比,柳敬亭的出身实在是太低,但是因为柳敬亭出使的时间,正是风险莫测的时候,朝中无有官员肯去。
因此现在,几位阁臣也不好意思直接把柳敬亭使者身份给剥夺了去,只好默认了崇祯的意见。
处置了这些繁琐的战后事务之后,朱由检对着这些还在讨论事情的阁臣们,漫不经心的问了一句:“大同关外的战事算是告一段落了,该向天下百姓宣布捷报,也就按以往的规矩去做好了。
现在朕想问问诸位先生,这河南的事,是不是也该顺便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