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飞往中国
飞机开始飞越白雪覆盖的喜玛拉雅山,旭日东升,曙光初现,把天空映得一片通红,银白的雪峰巍然高耸,与玫瑰色的天空相映,景色格外壮丽。
感觉很奇妙,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每一件事情都那么神秘、新奇,每一件经历都很奇特,所以感到津津有味。黄历拉着爱妻的手,被舷窗外的景色所吸引,也为即将到来的中国之旅感到异乎寻常的新奇。
阔别二十多年,那里将是怎样的情景?尽管通过媒体报道能够约略知道一些,但总没有亲眼见到的真实。何梦雨转头和黄历对视了一眼,两人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嗯,都有些期待呢!
在越南王国、柬埔寨、香港等地的旅行中,黄历夫妇确实象一对观光客,西贡、大叻、顺化、吴哥古迹、洞里萨湖等等名胜,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就在这游山玩水的旅程中,由于身份使然,所在国高级官员的礼节性拜访也是应有之事。而与黄历私交不错的潘光诞等领导人也前来相见,便宴不断。一些以黄历的身份更适合提的建议也就在这样的老友相见中被提出来,作为南洋联邦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在巴基斯坦,黄历见到了新总统叶海亚?汉,虽然这位新总统对黄历夫妇进行了殷勤的接待,并在宴会上对由黄历奠定的南巴友谊赞不绝口。但黄历却发现这位总统是一个直率而缺乏谋虑的人,或许因为他的军人出身,他对前巴基斯坦军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全部换装完毕,在南洋联邦的帮助下,兵工厂和钢铁厂也建设完毕,基本上摆脱了对进口武器的依赖而自信满满。但对于东巴的局势却有些轻视,对黄历委婉提出的建议似乎并未放在心上。
如果东巴象历史上那样发生动乱,这位军人总统显然是既无经验又少锻炼的,如果不让他铸成大错,只有加强驻巴外交机构,密切地监视巴基斯坦的局势,以便在关键时刻对这位粗率的总统加以制止了。黄历虽然不否认叶海亚?汉的个人品质,但显然是不赞同他这样的人担任国家领导的。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南洋联邦已经取代在印巴之间搞平衡的美国的地位,摆脱对美国武器的依赖,这是吸取第二次印巴战争的教训,也是南洋联邦国力日益强盛的标志。从毒火系列轻武器,到豹式坦克、枭式鹞式飞机、各种型号舰艇,甚至到刚刚秘密购买回来的四艘新型潜艇,巴基斯坦的军备正在逐步实现南洋化。换而言之,巴基斯坦对重型武器的依赖从美国慢慢转向了南洋联邦,大体情形不变,所变的只是南洋联邦对印度充满了敌视,不会象美国那样半路拆桥。
同样,巴方高调重视黄历在巴的旅行,也是向宿敌印度传递一个信号,借南洋联邦威慑阿三。这各伎俩巴方已经不是第一次使用了,他们也对中国表示亲近,以此来吓唬敌人。
黄历去的时候光明正大,这与巴基斯坦炒作此事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但离开时却是极为秘密的。经过了一系列在黄历看来是过分的伪装后,黄历夫妇乘上了一架属于巴基斯坦的民航707客机,客机由南洋联邦政fu特派的飞行员驾驶,在这之前,已经试验性地飞往北京两次,并带来了几名中国领航员。这几名领航员一直呆在机舱内,不让人见到,直到黄历一行到来。
中方虽然派出了陪同人员,但显然为了符合旅游的特点,级别都不高,黄历倒没有怠慢自己的感觉,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礼仪,他并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中方实际上的心思。
章姓陪同人员穿的是毛式制服,严肃而大方,聪明而不外露。他很自然地与黄历和夫人打招呼,对他来说,似乎陪同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前总统到一个世界革命发源地的政fu所在地,并没有对他造成任何的心理影响。
另一位陪同人员是个年轻的女性,姓王,因为没有语言上的障碍,中方在委派人员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度,这位女性显然是来照顾何梦雨的。起初这位王姓女子的表现有些腼腆,看起来象一只容易受惊的小鹿,但何梦雨和蔼近人的态度很快便安抚了她。出于女人的天性,她明显对何梦雨和女伴的穿着更感兴趣,眼神里不时透出几丝羡慕。
短暂的融和期过去后,黄历等人和中方陪同人员已经能围着一张桌子闲谈了,好象两国之间没有一天断绝过联系一样。
“看来我们的旅游只能是在北京参观一下紫禁城了。”黄历在大致了解情况后,略带遗憾地看了看妻子,说道:“等以后有机会的时候,我们俩可能要老得走不动了。”
何梦雨抿了抿嘴,脸上的失望稍瞬即逝,笑了笑,说道:“紫禁城可是皇帝住的地方,能参观也算不虚此行了。以后再说以后的,十年八年之后,咱俩也未必老成那个样子吧?”
黄历淡淡地笑着,何梦雨看似无心之话,但却符合了历史,中国真正的复兴还要再等八年,或许,他转头向章姓陪同人员问道:“你们使用过我国生产的商品吗?”
章姓陪同人员愣了一下,点了点头回答道:“总统先生,我最近使用过贵国生产的收录机。”
“你呢?小妹妹。”何梦雨笑眯眯地问着王姓女子。
王姓女子有些腼腆地眨了眨眼睛,说道:“我用过的确良的布料。”
何梦雨有些同情,虽然自己的年龄看起来比这个女子大了将近一倍,但脸上还是稍许化了些妆,喷了淡雅的香水,陪伴自己的两个女保镖也是一样的淡妆。但这个女孩年纪轻轻,却是素面朝天,衣服的颜色也很呆调。难道中国的人们就这么脆弱,对香气和鲜艳的颜色没有抵抗能力,谁抹了它谁就会变成“资产阶级”。
……
。